上海科技

其他

【AI+医疗】“悟空”让“国产”火了,国产医疗器械出爆款,需要闯过几道“关”?| 商汤医疗张少霆“说”

上海科技近期推出「View·想说」系列最近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了。在商汤科技副总裁张少霆看来,“我觉得是国产化和原创,激起了大家非常大的情怀。其实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这个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的领域,创业者们也在直面‘九九八十一难’,进行着国产化及原创性科技创新的‘闯关’。”近日,商汤医疗研发的“肝脏局灶性病变CT图像辅助检测软件”正式获批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肝脏CT辅助诊断产品。基于该软件推出的SenseCare®肝脏诊疗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已实现对肝癌的筛查、诊断、治疗全链路覆盖,大幅提升医生诊疗精度和效率。
9月5日 上午 7:31
其他

【Nature】拓扑量子计算领域新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发现多重Majorana零能模的证据”!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物理与天文学院李耀义副教授、贾金锋院士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刘军伟副教授研究组在Nature上发表题为“Signatures
9月1日 上午 9:02
其他

【AI+新能源】出发秘鲁!西井科技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E-Truck助力“一带一路”智慧港口建设

延续Qomolo家族“模块化”设计纯电驱动、人工驾驶、无人驾驶三种模式的完美结合近日,智能重卡E-Truck踏上了前往秘鲁的航程,准备在钱凯码头大显身手!这款来自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井科技”)的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为场内物流的智能化与低碳化转型专门打造,将为钱凯码头注入全新的“智”动力,不仅助力南美港口的智慧化升级,还为“从钱凯到上海”这条海陆新通道带来更多可能。秘鲁钱凯港是“一带一路”在拉美地区的重要标志性项目之一,可容纳大型船舶停靠。据悉,钱凯港项目的一期工程于2021年启动,涵盖了多用途码头、集装箱码头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预计建成后,成为一个具备先进技术和设施的智慧港口。在秘鲁钱凯港的建设中,作为中远海运自动驾驶设备的合作伙伴,西井科技沿着“人工智能+新能源”的战略路线,引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集装箱物流效率,推动了智慧港口的绿色发展,为全球港口行业描绘新的未来蓝图。在这条智慧化转型的道路上,西井科技的首款“养成系”新能源卡车E-Truck无疑成为了重要助力。这款为“传统物流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专门设计的卡车,融合了Qomolo家族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和自动驾驶技术,既能满足电动化的需求,也兼顾人工驾驶,真正实现了智能化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其纯电驱动系统大幅降低能耗成本,带来了显著的“绿色降本”效益。E-Truck的引入,为钱凯码头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操作选择,尤其在复杂的工况下,人工驾驶与自动驾驶相结合的方式更显优势。与此同时,西井科技还提供了AdaOps电动牵引设备运营平台,为场内的智能设备建立了统一的可视化管理系统,负责监控设备状态和进行异常处理。该平台通过Q-Box智能终端采集实时数据,大大提高了车辆管理和货物状态监控的效率与透明度。去年,西井科技签下全球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订单,为英国最大集装箱港提供服务。作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无人驾驶重卡的公司,西井科技以其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性解决方案,覆盖海港、铁路枢纽、陆港、空港、制造工厂等多种物流场景,并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服务超200家客户。通过WellOcean®等多场景智能解决方案和Qomolo®新能源无人驾驶及智能商用车,西井科技构建了从生产节点到贸易流程的全栈智慧物流网络,实现高效、智能、绿色的运力流转。伴随着中国“双碳”战略的实施,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技术在天津港、厦门港等地全面落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作为轻资产、创新型的科技企业,西井科技选址在上海张江长宁园,看中的是上海作为长三角枢纽以及国际大都市的优质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顶尖优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认定、科技启明星人才申报等项目,为西井科技的创新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创新研发是我们科技型企业得以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石,但研发投入大、时间长,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事实。市科委相关认定项目对我们企业当时的状况来说,非常必要和及时,为我们技术研发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西井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作者:蓝悦视频制作:Gina.Z↓分享↓点赞↓在看
8月31日 下午 3:15
其他

工厂里的纯国产“磁悬浮”?这家“科技小巨人”带来“光刻机”式降维打击

哪里有磁悬浮?对大多数上海市民来说,这个答案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不过事实上,磁悬浮的应用远比想象中得多的多——在世界范围内,“磁悬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厂中:传统的传输带换成磁悬浮轨道,货物“乘上列车”,精准来到每一个“站台”……在果栗智造创始人池峰看来,磁悬浮技术将会成为智慧制造4.0,乃至5.0时代的“标配”。不让拖链传输拧成“麻花”,世界范围内仅有四家实现的技术突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工厂不约而同地选择“磁悬浮”技术?一个最直观的改变是——“辫子”没了。“传统直线电机动子由于需要供电,因此往往拖一根‘长辫子’,当多个动子做旋转运动时,就会让彼此之间的电缆拧成麻花。”池峰介绍道,“就像一个磁悬浮列车的轨道上,如果上面有1000辆车,每一辆车上都有一个线缆拉着,那么这一块的系统应用无疑会受到很大阻碍。”磁悬浮线性驱动电机不仅将传统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线性运动,拥有高速高加速、高精度的优势,而且还超越了传统直线电机,动子摆脱了电缆束缚,从而实现了高灵活性,多个动子之间还可以实现异步运动或者同步运动。“相比于传统的传输方式,磁悬浮将带来3-5倍的性能提升。”池峰介绍道,这一性能既是指速度,更是指精度,在过去的传输方式中,常常出现需要二次移动的困境,使传输效率大大降低。“我们将数控机床的精度直接铺在轨道上,到位了直接加工,将原来可能需要三秒钟完成的步骤,压缩至短短一秒钟。”目前在国际层面,只有少数几家厂商能够研发磁悬浮柔性传输线产品。“这一技术的门槛其实非常高。”池峰谈到,涉及到的技术都是关键节点型技术。例如循环线高速通讯控制技术、循环线圆弧精密定位技术、传感器精密测量技术等,“单点突破和对技术整合的要求都非常高,这些众多的技术难点,但凡有一个没攻克都无法研发出这个产品。”“磁悬浮”打造“柔性工厂”,从“国产替代”奔向“国际领先”近年来,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新能源锂电池、“双碳”产业的高速发展,都为自动化行业提供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在智能制造领域,传统的生产模式通常依赖于机器人进行物料搬运和无智能的传输线。融合了传输功能、工艺制程功能、现场实时状态数据生成的iTS智能柔性传输制造技术,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变革,在池峰看来,这就像一个“工业数据底盘”,能为产线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目前,整个工业制造领域,对柔性制造的需求越来越高,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来看磁悬浮线性驱动电机技术已经属于智能制造的必备技术底盘,进入到智能制造的4.0甚至于5.0,这个技术可能都是绕不过去的。”全球来说,果栗智造已实现与德国Beckhoff、美国Rockwell、瑞士ABB旗下贝加莱等全球知名磁悬浮柔性线品牌同等的技术实力,部分性能处于领先位置。“环形线圆弧重复性定位精度方面,通常圆弧段的精度不如直线段,但我们能够做到和直线段一样的精度;再如,果栗智造是第一个突破二级执行器技术和方案的厂商,这些是我们独有的领先优势。”池峰谈道:“有怎样的客户,就会有怎样的企业”,二级执行器的突破,正是来自于客户的需求。“在与客户的对接中,有一个客户提出:在走的过程中,是不是也能放一个二级执行器,也就是说在走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同步的移动和翻转。”而在当时,国外三家同行还没有研发出二级执行器,“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技术,我们大概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个技术给突破了,大概又过了五六年,国外才开始跟进这项技术。”目前,果栗智造的产品线已包含用于设备内的高精度iTS-L环形线、iTS-LT接驳线,用于设备间的iWS物流线,以及超大负载的iHDT重工物流线,覆盖从几公斤的中小负载到5T以上超大负载、最高速度可达6m/s以上,产品重复定位精度可以根据客户要求,从0.001mm到0.5mm均可实现。对于磁悬浮柔性传输线的未来,池峰持乐观态度:“相比之前,可能目前国内的渗透率已经高很多了,但也只是从1%到5%的提升,未来可能还会有近10-20倍的增长。”“光刻机”团队降维打击创业之初曾开“滴滴”养家糊口令人惊讶的是,果栗智造的创始团队,此前从事的并非是工业制造相关的基础设施,而是来自半导体行业,从事与光刻机相关的研发。2014年,一个机缘巧合中,当时在半导体设备大厂从事精密运动控制研发的池峰,了解到了工厂中使用的磁悬浮传输系统,他很快意识到,这会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将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制造时代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深入了解之后,他又被其中的技术难点所折服,“做技术的人都有一颗好奇心,技术难度得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同时,经过调研,池峰认为这确实一个在未来有很大市场空间的领域,并将为我国柔性制造的水平提升带来贡献。“我们此前在微电子领域一直是做运动控制这块,而在运动控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其实和这个赛道区别并不大。”池峰说道,“本质上来说,仍然是控制。”“
8月30日 上午 7:31
其他

全球首次!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疗法是如何在上海诞生的?

wave)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后续发明人工耳蜗奠定了基础。两天后,耳科领域出现了一则爆炸性的新闻。6月5日,学术顶刊《自然医学》(Nature
8月13日 上午 7:31
其他

【张江访谈录·科创50人】上海九院季天海:在精准医学时代,迎来病理创新“黄金期”

季天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8月12日 上午 9:53
其他

【JMC】上海药物所首次发现海洋西松烷内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

Colitis》的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补充封面文章。合作团队对海洋软珊瑚中典型西松烷二萜类分子进行了定向挖掘和系统构效关系分析,并对抗炎机制和体内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8月9日 上午 11:48
其他

【Bio-talk】让人类大脑中死亡的神经元“再生”,现实吗?神经生物学家和他的创业路

从大型药企辞职,人生的下一步何去何从?朱朝的选择是开启他的创业之路。从复星旗下万邦医药任职到自己创业,“我一直想做的是解决神经再生这一个目前临床巨大的未满足需求。”纽伦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朝解释道,“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神经退行性疾病之所以难以治愈,主要原因在于神经元的不可再生性。目前,我们只能延缓病情,但无法彻底治愈它们。”围绕这一关键问题,纽伦捷开展了相关产品开发。“我们的目标是突破神经元再生的难题,将我们的创新药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肿瘤的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基于这个共识,朱朝与中国科学院神经所科研团队共同创建了纽伦捷生物,开发转分化技术平台,推进新型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据悉,目前,纽伦捷的第一个研发管线正在进行GMP样品的生产。“今年下半年,我们预计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我们的第二个研发管线也将很快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自2021年12月成立以来,纽捷伦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完成了两轮融资。“这离不开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全方位、系统性的支持。”他强调了生药中心在生物制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前瞻性,“他们能够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真正为企业创业服务赋能,指出来一些方向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联系、推荐基金,协助申请政府项目,提供配套的服务……特别对初创企业,是真正的解决我们的困难。”“闯关”全新的赛道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开发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并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奖。而纽伦捷的核心技术——原位转分化,就是基于iPSC技术上迭代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细胞重编程技术。“原位转分化技术为神经元再生提供了新思路。”朱朝表示,纽伦捷生物的原位转分化技术通过病毒或者非病毒载体,将一段基因序列携载到靶细胞,在这些细胞内表达出转分化因子并促进这些成熟体细胞往神经元发育。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转分化方式将其他细胞转化补充为神经元,让大脑中死亡的神经元“再生”。“目前,原位转分化还算是一个比较新的赛道,纽伦捷是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团队之一。”朱朝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几家公司正致力于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它们大多处于即将进入或刚刚开始临床试验的阶段。“我之前在产业界工作很多年,但创业还是第一次。”纽捷伦选择首先攻克的目标是难以治疗的神经系统肿瘤和致盲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这两大方向。“我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策略,一种通用型的广谱性基因治疗策略,在肿瘤治疗中把几种先进疗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效清除肿瘤细胞,而且可以将不敏感或者逃逸的恶性肿瘤细胞重编程为无害化细胞,达到更好治疗效果并有效延缓复发;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治疗中,不针对特定单基因突变做修复,而是重建一套新的感光体系来替代受损的系统,大大扩展适应症人群。”“在这两个领域做first
8月9日 上午 7:31
其他

三连发!上科大iHuman研究所最新成果解析药物靶点分子识别与激活机制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4)00834-9来源:上海科技大学编辑:蓝悦↓分享↓点赞↓在看
7月25日 下午 4:00
其他

【Nature】上海交通大学蔡宇伽团队等首次发现大脑专属抗病毒卫士TMEFF1

宿主对微生物感染的防御能力是物种生存的最基本前提之一,其重要性堪比能量摄取和生命繁衍。然而,免疫反应也有可能对宿主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大多数免疫机制都是诱导型且受到严格的调控。这一原则对于人体有效对抗感染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对免疫损伤高度敏感的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CNS)形成全面和周到的保护。大脑跟人体其他组织和器官一样,同样面临病毒感染的风险,且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更为严重。然而,目前我们对于大脑中神经元细胞是如何对抗病毒感染的这一基本生物学问题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单纯疱疹病毒(HSV)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嗜神经性双链DNA病毒。据统计,50-80%的成年人血清HSV检测呈阳性,是一个巨大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HSV的原发感染通常发生在上皮细胞中,随后进入感觉神经,建立潜伏感染状态。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生殖器疱疹和病毒性角膜炎等症状,也被认为跟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存在一定的关联。所幸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是HSV的携带者,多数人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为什么在多数携带者中,作为嗜神经病毒的HSV不会引起脑部感染?大脑是否存在神秘的守卫者?这些问题的答案依然是一个谜团,因此,有必要对神经元细胞对抗病毒的机制进行系统研究。7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蔡宇伽团队与丹麦奥胡斯大学Søren
7月25日 下午 4:00
其他

【新能源】从“买得起”到“用得起”:氢能企业出海如何跑出加速度?

氢能技术的发展,正从中国出发,走向全球。据统计,到205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6万亿美元,中国的氢能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国内市场虽然实现了较大增长,但仍面临如何使燃料电池车‘买得起、用得起’的问题。”在2024年“创·在上海”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氢能产业链全球技术发展主题峰会上,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说。01如何“买得起”且“用得起”在卢兵兵看来,燃料电池产业与光伏和风电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在国内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然后再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化应用。卢兵兵详细分析了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他指出,中东、非洲、南美等地正在形成新的能源出口,绿氢的制备端需求去年翻了一倍。然而,从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来看,全球数量同比下降21%。国内市场虽然实现了较大增长,但仍面临如何使燃料电池车“买得起、用得起”的问题。“卢兵兵进一步解释说:“‘买得起’就是初始成本能够被客户接受。‘用得起’有两个层面:便利性和经济性。前者需要让加到氢气变得轻松,后者需要燃料的生命周期成本变得可承受。””据了解,捷氢科技拥有纵向一体化的技术研发体系,开发了不同系列的高性能燃料电池产品,覆盖了1.5千瓦到270千瓦的输出范围,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捷氢科技新推出的峰值270千瓦的系统,更多是满足重卡场景和高速功能的应用。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和整车合作,我们已经可以提供柔性化的动力架构方案,为不同商用车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卢兵兵告诉上海科技。他强调,捷氢科技的产品具备车规级、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强的环境适应性,并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了多种应用场景,包括客运、物流、市政环卫、工程机械和固定式发电等。关于海外市场,卢兵兵介绍了捷氢科技的“三步走”出海策略。第一步是构建海外战略合作伙伴,携手拓展当地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第二步是设立海外办事处和分公司,提供本地售后服务;第三步是基于海外的量,完成海外产能落地,从产品出海向技术出海、产业链出海转变,积极参与全球竞争。02“从核心技术出发丰富应用场景”“目前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55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氢晨科技总助、氢盛能源总经理郭维平说。面对这一新环境,氢晨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双碳战略、新能源的消纳及未来能源的转型发展氢能业务。“氢晨科技主要有两大产品系列——氢燃料电堆和电解槽,包括ALK电解槽和PEM电解槽。”郭维平告诉记者。在燃料电池电堆和电解槽的研发过程中,氢晨科技对核心零部件和上游研发投入了大量精力,特别是在催化剂和膜电极方面。郭维平说:“我们对材料的适配性进行了精准预测,通过复杂流场仿真和技术提升了产品性能。”郭维平透露,在商业拓展与应用方面,氢晨科技已与多家主机厂和系统企业达成合作,联合发布了60款车型,并累计交付了3000多套电堆。“公司在宁波镇海投运的130辆重卡项目,以及在临港地区氢能公交车的全面应用,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氢晨科技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在西北部的风光制氢项目和海上平台制氢项目中,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推动氢能的广泛应用。”郭维平强调,“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突破,改变能源格局,实现能源出口,推动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这些创新和突破,不仅为氢晨科技赢得了广泛关注,也为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03从痛点出发的创新路径“氢能交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而氢建筑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山海氢新能源科技副总经理周文杰举例说,日本东京奥运会的氢能社区、意大利的氢能住宅楼以及荷兰的氢基住宅区都是成功的案例。在谈到PEM电解槽制氢技术的痛点时,周文杰直言:“PEM电解水制氢的阳极催化材料选择有限且负载量高,成为商业化的瓶颈。全球铱的产量稀缺,当市场需求达到20GW时,铱的供应将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山海氢新能源科技提出了局域多原子活性区催化的新思路,开发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催化剂。““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PEM电解槽的能效,还显著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周文杰告诉记者。”周文杰还详细介绍了山海氢新能源科技在贵金属材料节约和能效提升方面的技术突破,并展示了其开发的先进膜电极直涂浆料配方和自研的连续化双面直涂膜电极生产装置。“这些技术已经具备量产能力,其性能优于实验室小样。”他表示。在谈到绿氢的消纳新路径时,周文杰说:“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可合成天然气,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通过电解水制氢,利用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结合煤化工产业链,可以生产高附加值化工品,并通过天然气管道输送到东部发达地区甚至世界各地。”“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作者:蓝悦
7月21日 上午 7:31
其他

【TR35】陈鹏程的三个关键词:35岁,Nature Nano一作,国际首次实现

导语每一次技术革新的背后,都是以人才成长为脉络,捕捉紧跟这一脉络,成为前往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捷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1999年起每年都会从世界范围内的新兴科技和创新应用中对35岁以下、且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领军人物进行遴选,最终形成一份全球创新青年英雄榜——“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Innovators
7月15日 上午 7:31
其他

【Nature】直击脑卒中“幕后BOSS” 上海六院团队在缺血性神经损伤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脑卒中,有着一个更为人熟知,也更让人恐惧的名字:中风。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千万人罹患脑卒中,其中死亡人数高达500多万。40年以来,神经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谷氨酸过度激活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介导的神经元超兴奋和死亡是主要的病理事件,因此,科研人员不断地尝试用拮抗谷氨酸结合NMDAR的小分子药物堵死神经兴奋毒性的大门。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殷善开/时海波研究团队在缺血性神经损伤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7月10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殷善开告诉上海科技,此次研究的主要发现:谷氨酸与酸敏感离子通道(后文简称为“酸通道”)的结合,可能会引起更剧烈的神经毒性作用。“在前期的系列实验中,我们已经证实了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拮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该化合物有望在未来3至5年内进入人体实验阶段。”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时海波介绍,此次研究显示,在缺血缺氧引发的兴奋毒性中,谷氨酸不仅作用于它原本的受体NMDAR,还意外地打开了酸通道的大门。并且团队还进一步找到了谷氨酸与酸通道结合的具体位点,“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找到了几个可能的结合位点,并把这些可能的位点进行基因点突变,并利用基因转染和电生理技术精准定位最关键的结合位点。此外,我们还合成了一种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它能够特异性地与谷氨酸竞争,抢占酸通道结合位点,从而阻止谷氨酸与酸通道的结合,实现神经保护作用。”从做一把“钥匙”到直击“幕后BOSS”“早在40年前《Science》杂志就报道了阻断NMDA受体可保护脑缺血性损伤,但我们现在发现,事实可能远不止如此。”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博士后赖轲说。赖轲也是此次成果的第一作者。“谷氨酸就像一把钥匙,而其受体NMDAR则是与之匹配的锁。”时海波这样介绍谷氨酸与其受体的关系。“从前的科学家们想通过开发药物来堵塞这个锁孔,就像用东西塞住门锁一样,阻止门的开启,从而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但近百项临床试验显示,这些药物不仅未能阻止神经损伤,反而带来了新的副作用甚至导致了患者的死亡。图注:如果将大脑比作一棵枫树,血管则是树干,是枫叶的供养来源,当局部枫叶受到霜雪以及光照的双重刺激时,这部分枫叶即可变红。类比本研究中缺血性脑损伤病理条件时,当局部血管梗阻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H+(光照)以及谷氨酸(霜雪)浓度升高促进ASIC通道开放从而导致神经元坏死(变红)。“
7月11日 下午 7:31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JMC】上海药物所发现PPM1A的小分子抑制剂并通过宿主导向疗法治疗结核病

Sun教授合作,在天然产物血根碱的基础上,通过仿生模块化策略和功能导向合成方法,设计并合成了高选择性的PPM1A抑制剂SMIP-30为HDT治疗结核病提供了有效的策略(Cell
7月8日 下午 6:32
其他

【低空科技】20分钟从浦东到虹桥机场,我们离“打飞的”上班还有多远?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地面。低空,这个曾经被忽视的领域,如今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战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出现,预示着“打飞的”这一概念将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而是即将成为现实。峰飞航空科技eVTOL载人航空器盛世龙真机“我们这次展出的是峰飞航空科技的载人盛世龙模型机,它是缩比例模型机,我们的真机在外场的无人驾驶体验区,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过去看一下。”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博展览馆内,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展台负责人介绍道。在智能飞行器展区,御风未来也展示了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向公众呈现人工智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场景。eVTOL又称为“空中出租车”,采用纯电动力,可垂直起降,无需传统机场。不仅包括更加安静环保、安全可靠,还具有成本低的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可大幅节约出行时间,为未来的交通模式开启无限可能。7月2日,上海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会议明确了上海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几大重点,包括完善低空经济产业设施配套、开放应用场景、引育领军企业等,支持大中型无人机和eVTOL的研发制造,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天空之城”。出门打“飞的”畅游城市?作为中国最早投入eVTOL研发的企业之一,峰飞航空科技将携其自主研发的载人eVTOL——V2000EM(盛世龙)亮相。峰飞航空科技eVTOL载人航空器盛世龙真机“这台飞机是5座的载人机型,目前已经正式开始民航的审定流程,预计2026年可以拿到适航证,完成商业运营后,大家就可以预约体验。”在未来的城市里,或许你可以像打出租车一样,轻松打个“飞的”,在空中穿梭于城市之间。eVTOL的技术原理与直升机完全不同,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是它的主要标签,也是相较于直升机能大幅降低成本的关键。“我们测算过它飞行的成本很低。”峰飞航空科技展台负责人介绍道,eVTOL几乎没有维护费用,由于它采用纯电动系统,不需要燃油,它也是无人驾驶,不需要支付驾驶员的费用,只需安全员进行监督,“这样一来,整体成本得到了极大的节省。我们测算过,游客乘坐eVTOL20分钟大概能进行40到50公里的飞行,单人费用大概在300元左右。”御风未来在智能飞行器展区进行产品展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简称M1)1:10的一个模型机,它是我国首架全国产化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去年10月已经在上海成功完成首飞。”御风未来展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它的巡航速度是200公里每小时,设计航程是250公里,未来的话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和城市间的一个短途空中出行需求。”据介绍,M1采用了复合翼构型,拥有20个旋翼,5座设计,使用绿色无污染的纯电能源,更安静、更安全。“M1是一种新型的电动化、智能化的载人低空飞行器,不需要跑道,可以自主飞行,具有低碳环保、低噪声、低成本高安全性等特点。”“当然,eVTOL也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在续航能力方面。”盛世龙的最大航程250公里,巡航速度可达200公里每小时,“我们希望电池技术能够更好发展,就像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一样,续航里程从最初的300多公里提升到现在的600多、800多甚至1000公里。我希望我们也会尽快迎来这一天。”峰飞航空科技展台负责人表示。不仅是交通工具,低空经济的无限可能eVTOL的核心技术主要是飞控航电、三电及核心零部件等,峰飞航空科技展台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核心模组100%国产自研,核心技术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峰飞的eVTOL航空器采用峰飞自主研发且获得发明专利的复合翼构型,将垂直起降(VTOL)能力与高速前向飞行的能力相结合,“复合翼的机型结构也意味着它的安全性更高,我们的eVTOL配备了10个升力桨和3个推力桨,每个升力桨都由独立的电机驱动,这样即使个别电机失效,其他电机仍能正常工作,确保了整体的安全性。”峰飞航空科技展台负责人补充说道,在飞行中,V2000EM的旋翼会在空中停止工作,依靠尾推桨推动飞行。“这不仅降低了噪音,使飞行更加安静,还提升了乘坐的舒适度。”峰飞航空科技盛世龙真机作为一种“飞起来”的交通出行方式,人们对eVTOL的想象主要集中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我们的eVTOL可以用于短途城际交接和观光旅行。此外,通过更换货仓,它还可以用于货物运输和应急救援。比如,将底部的货仓换成灭火弹,它就可以用于消防救火。”峰飞航空科技展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峰飞航空科技在沪发布全球首创2吨级eVTOL航空器智慧空中消防方案。最大起飞重量2000公斤,采用纯电驱动,可搭载4枚高性能灭火弹(100公斤/枚),单枚灭火弹可灭火200平方米,单次飞行灭火面积最高可达800平方米。御风未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对于M1的应用,御风未来展台负责人表示,“M1短期内瞄准物流运输、应急救援、消防灭火等领域,而未来会过慢慢过渡到载人飞行,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中短距离及城际间的空中出行需求。”据介绍,御风未来旗下还有中小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品牌福昆航空,多款机型已经量产并广泛应用于公安、应急、能源巡检等领域。“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作者:许织↓分享↓点赞↓在看
7月6日 下午 5:20
其他

【细胞治疗】免疫细胞中“沉默的大多数”,能成为细胞治疗的“黑马”吗?@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乐文俊

从关注T细胞的CAR-T、TIL,再到聚焦自然杀伤(NK)细胞的NK细胞疗法,免疫细胞已成为肿瘤疗法的独特武器。但在免疫疗法的长期发展中,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人体内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粒细胞,却常常被视而不见。“我们希望能够开发一个跟CAR-T完全不一样的产品。”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助理、特聘研究员乐文俊向上海科技谈到,CAR-T等疗法目前在实体瘤中仍存困境,与之相比,粒细胞疗法能做到更“广谱”、更“平价”,或能成为一匹细胞治疗中的“黑马”。体内最多的免疫细胞,为何如此“难得”“粒细胞有一个特点:广谱性特别好,只要是肿瘤细胞,它都能特异性识别与杀伤,这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并且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其对于消化系统肿瘤的效果可能更加显著。”粒细胞是体内最丰富的免疫细胞,没有之一。但早年的免疫学教材却只强调了其抗菌抗病毒的能力。乐文俊介绍道,“与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提出的CAR-T不同,大约到2020年之后,才有Biotech开始做粒细胞药物方面的研究。”为什么?事实上,粒细胞并非看不见,而是太难“得”。在粒细胞的临床研究中,有两大难点:粒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张,并且其脆弱性使得粒细胞分离存在技术挑战。无法大面积体外扩张、分离与纯化,使得对于粒细胞的认识长期处在停滞期。“粒细胞的分离难是因为,如果用密度梯度来讲的话,粒细胞跟红细胞是非常接近的,所以传统的分离方法会将红细胞和粒细胞一起丢掉,导致分不出来。传统方法需要用梯度分离,再用裂解的方式去除红细胞,才可以得到粒细胞。但裂解对粒细胞会有一定的刺激副作用。”乐文俊介绍道,“我们做了一些技术上的优化,直接上全血就能够分离出高纯度的粒细胞,相关应用我们已经做成了产品,并拿到了一类注册证。”体外扩增困难?给粒细胞的“爷爷”造房子!在肿瘤患者体内的粒细胞,其抗癌活性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并不具备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也正因此,粒细胞疗法需要依靠外源的供者提供粒细胞,并输入至患者的体内。“
7月4日 上午 7:31
其他

【寻新】国内首创!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

寻找新质生产力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发布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审查结果公示(2024年第5号)》,其中,上海沈德无创时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德无创时代”)自主研发的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绿色通道”。沈德无创时代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系列产品该产品为国内首次将相控阵技术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聚焦超声治疗(HIFU)产品,解决了相控聚焦超声、磁共振引导和监控以及磁共振电磁兼容等难题,在关键技术上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专利。“我们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产磁波刀产品的空白。”沈德无创时代董事、执行CEO崔磊告诉上海科技。01填补国产磁波刀产品空白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又称为“磁波刀”。此前,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磁波刀均为进口设备。沈德无创时代此次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的磁波刀产品在完全自主研发的情况下,在治疗能量、定位精度、监控参数、无损测温、实时温控等方面均达到与进口产品同等级别的技术参数。根据临床数据,国产磁波刀具备了进口替代的条件。““我们的产品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国内与海外专利对这些关键核心进行了全面保护。”崔磊说,“它填补了国产磁波刀产品的空白。””沈德无创时代董事、执行CEO崔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悍表示:“该产品实现了相控聚焦超声与磁共振的电磁兼容,解决了电磁干扰的国际难题,两者可同时工作,互不干扰,没有雪花屏,提供清晰的治疗图像界面,使得治疗过程更加安全。”
6月28日 下午 12:55
其他

【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许琛琦团队对免疫系统“特种兵”T细胞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近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此次评选出的262个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人选)中,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点击即可查看获奖项目清单),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8.7%,连续第20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其中,特等奖2项(占全国的67%),一等奖8项(占全国的32%)。接下来上海科技将为您陆续呈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上海力量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特种兵”,T细胞可以清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近年来,基于T细胞免疫发展的PD-1阻断疗法(2018年诺贝尔奖)和CAR-T细胞免疫疗法(2024年科学突破奖)在癌症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但其临床应用仍然有限,亟待更多基础研究的突破。T细胞免疫的触发机制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许琛琦领衔团队,以关键免疫受体为主线做了系列研究,为发展新一代免疫治疗手段提供重要理论基础。6月24日,该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T细胞在执行抗肿瘤抗感染任务时,依赖的是它表面的感知蛋白,也就是免疫受体。TCR是负责识别抗原的主要受体,它会发出抗原刺激信号。除了正向调控信号,也有负向调控信号,以PD-1为代表的共抑制信号,主要是限制细胞过度活化。这些受体的功能受周围脂质分子的直接调控。在各种疾病场景,尤其在肿瘤微环境里,这些受体的功能都会发生动态变化,导致T细胞失去“战斗力”。研究团队观察到了TCR触发的四种状态:静息态、活化态、放大态和衰减态,发现了近膜静电调控元件在受体触发中的关键功能,提出了“近膜静电调控”学说,并进一步验证了该理论对其它膜蛋白的普适性。这一创新理论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论证。T细胞活化后,其细胞内的胆固醇代谢会重新编程,产生大量胆固醇来帮助TCR信号,同时支持细胞增殖。但是肿瘤细胞会分泌一种代谢物来抑制T细胞的胆固醇水平。团队研究发现,如果抑制胆固醇的“搬运工”——ACAT1(胆固醇酯化酶),就可以释放更多的胆固醇来支持“特种兵”的杀敌功能。研究团队利用ACAT1的小分子抑制剂在小鼠模型中治疗肿瘤,发现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应。此项研究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正在长征医院进行临床试验T细胞依靠TCR识别肿瘤,但并非体内所有的TCR都能识别肿瘤,因此人们为T细胞装上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嵌合型抗原受体(CAR),可精准“击杀”肿瘤,简称CAR
6月26日 下午 4:01
其他

【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交大毛军发院士团队:产学研协同攻关,实现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自主可控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近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此次评选出的262个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人选)中,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点击即可查看获奖项目清单),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8.7%,连续第20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其中,特等奖2项(占全国的67%),一等奖8项(占全国的32%)。接下来上海科技将为您陆续呈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上海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领衔的“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打破传统“路”的设计思维,以“场”分析为基础,场路结合,将量化分析贯穿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技术全链条,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基本自主可控。在6月24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该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射频”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射频系统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感知探测、汽车电子、航空航天、智能系统等领域。由于射频系统工作频率高,波长与电路结构尺寸相近,分布效应显著。加之具有跨尺度、跨材料、多物理、多功能等特点,射频系统复杂度高,设计实现难度大。射频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射频技术与产业链的源头与基础,也是我国长期被卡脖子的一个痛点。找准真问题,十余年潜心攻关,成绩斐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毛军发在博士导师李征帆教授的指导下,率先在国内开展射频与高速电路研究,提出了多项重要电磁分析算法。之后,毛军发带领上海交大团队,在射频领域深耕数十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并在许多重要企业获得应用。射频系统的设计研发离不开设计自动化软件,而射频设计软件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射频技术和产业的自主发展。针对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方法工具的迫切需求,毛军发组建和领导技术团队,凝练关键科学问题,产学研用紧密协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上海交大团队和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召开研讨会,遇到技术难点瓶颈问题,随时对接技术需求和方案路线,展开热烈讨论。“我们从事应用基础研究,要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使问题真解决”,毛军发总是这样说。联合团队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抱定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信心,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锚定前行方向,筚路蓝缕,静心笃志,潜心攻关,勇攀高峰。十余年磨一剑,经过四代师生的不懈努力,终于结出了今天的硕果。该项目突破了射频系统建模仿真、设计优化、集成封装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出国产射频设计自动化成套软件,设计研制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射频电路系统产品,建立了芯片IP库,实现了我国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和设计软件工具基本自主可控。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核心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主流商用软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工具填补了国际空白。成果应用广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研发及应用过程中,上海交大团队与相关企业发表了系列论文和专著,授权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登记了软件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在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方向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该项目研发出的国产射频设计自动化成套软件已用于我国无线通信、航空航天、汽车电子、计算机、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的500多家企业,并对多家行业知名跨国公司出口。其中一款芯粒(Chiplet)-先进封装联合仿真工具被国际头部客户评价为“在仿真时间和内存消耗方面提供了业界前所未有的性能优势”。国产射频设计自动化成套软件已被用以自主研制出了600多款射频芯片、组件与微系统产品,量产超过20多亿颗,在100多款国产5G基站/终端型号产品和多个国家重大工程中应用,集成无源器件芯片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该项目实施实现了我国射频设计自动化软件从被国外垄断封锁到对外出口的跨越,显著推动了射频集成技术进步和相关学科发展,培养了一批射频领域高水平科技人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10余个科技奖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走出了一条射频设计自动化技术自立自强的创新突围之路。面向未来,持续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毛军发提出,发展“集成系统”是实现射频等复杂微电子系统的重要技术途径。他说:“单一芯片再先进,只有在系统中才能发挥作用。”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对算力需求与日俱增的今天,“集成系统”设计思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毛军发预测,未来60年很可能是“集成系统”的时代。目前,上海交大团队的研究工作正在从射频系统进一步扩展,致力于“集成系统”技术的进一步攻关。异质异构集成微系统、封装中天线、记忆智能射频电路系统等“集成系统”的雏形技术快速发展起来,在不久的将来会将该设计思想推广到更多应用领域当中,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和引领国际电子技术方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编辑:zy↓分享↓点赞↓在看
6月25日 下午 4:27
其他

李德仁、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月24日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李德仁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来源:新华社编辑:拾↓分享↓点赞↓在看
6月24日 上午 11:35
其他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 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来源:新华社编辑:拾↓分享↓点赞↓在看
6月24日 上午 11:35
其他

【Nature】交大最新Nature!石墨烯超导又有重大发现

实验揭示的双层石墨烯与二硒化钨异质结系统的相图,以及观察到的空穴和电子掺杂情况的超导态通过优化样品制备方法,上海交大实验团队成功制备出高质量双层石墨烯与二硒化钨异质结样品,使得可以对其施加高达1.6
6月20日 下午 4:36
其他

【宇宙学与天体粒子物理学】黑洞可能并不“秃”?上海天文台在黑洞无毛定理检验研究中获得重要进展

对两个引力波事件GW150914(左)和GW200129_065458(右)参数估计结果,包括两个黑洞的质量m1与m2、光度距离DL和四极矩相对偏离∆
6月20日 下午 4:36
其他

【NSMB】王岚峰研究组合作揭示染色体结构维持复合物-Smc5/6的组装及调控机制

Biology(NSMB)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王岚峰研究组、复旦大学陈振国课题组和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赵晓岚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Cryo-EM
6月18日 下午 8:05
其他

【Bio-talk】赵宇:以计算医学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动机

去年,哲源科技联合北大肿瘤GCP启动了一项IIT的虚拟临床试验,这是全球生命科学数字仿真“第一个吃螃蟹”的项目。项目中,前期入组6个患者的前瞻性虚拟对药物的响应结果预测与真实临床试验结果完全一致。“‘计算医学’的洞见被现实再次验证了。”谈起这项虚拟临床试验至今图灵-达尔文实验室副主任赵宇还是很兴奋。赵宇介绍,“现在我们已经用计算医学平台虚拟计算出200多个创新药靶点,其中有1个靶点已经形成胰腺癌小分子创新药IP,下季度进入IND。今年在向临床一期继续推进。”“这些创新药的靶点,在计算机学科称为‘洞见’。200多个洞见,都可以推进开发成IP资产,每1个IP资产都可能做成数百亿元价值的创新药。”赵宇还是计算医学团队孵化的哲源科技联合创始人。生物医药产业的反摩尔定律时代,“十年、十亿美元、10%的成功概率的‘三个十’定律”早已不在,德勤报告显示创新药研发现状已经加剧到“16年、26亿美元、3%成功率”!而新药研发的“死亡之谷”80%都在临床试验。在赵宇看来,“我们如果能够在计算机上模拟临床试验的结果,把“试错”这件事放在计算机上完成,然后再把“验真”这件事放在真实湿试验环境当中去实现,我们会多大程度提升新药研发的效率、时间和成功率?!”赵宇的表情激动中带着一点骄傲。在从这样数字仿真技术的原点,向生物医药领域探索的过程中,赵宇遇到了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生药中心”)。“去年生药中心就很敏锐地洞察到这件事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颠覆性意义,并把虚拟临床试验纳入到生药中心的整体工作计划并达成了一揽子计划。”“反摩尔定律”加剧,能否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摩尔定律”造一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动机”?虚拟临床试验可以实现为已上市药物的临床治疗患者生成虚拟患者,模拟疾病进展后的不同用药方案的治疗效果,还可以为处在临床试验I期、
6月18日 上午 7:30
其他

【乘风破浪】不降技术降价格,中国出海的助听器能否成为全球“鲶鱼”?

上海科技近期推出「乘风破浪」系列助听器,这是一个还没被“吃干抹净”的市场。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新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1676万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另一方面,是还未满足的旧市场:距估测,中国的助听器市场渗透率仅为5%左右。居高不下的价格是渗透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助听器却又可以说是一个充分垄断的市场。WSA、斯达克、瑞声达、奥迪康、索诺瓦等世界助听器五大品牌,在全球、中国,均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对于助听器这一医疗器械来说,核心芯片与算法始终是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破局需要一条“鲶鱼”,兼具价格与技术的优势。在机遇到来之前,扰动一池静水。“能够实现了国产化,这个行业的春天就来了”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江显全介绍道,在中国,平均一台医疗级助听器,大概售价8000~12000元,一对助听器需要2万元,而助听器并非一次性购买便能终身使用的产品,往往3-5年便需要重新验配。高昂的价格带来沉重的负担。“
6月17日 上午 7:31
其他

【科技有温度】让类器官成为患者“替身”:生物样本库的无限可能@浙大医学院蒋明

你是否曾想象,我们能不再依赖动物实验,精准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类器官技术,或许是打开这一新时代大门的钥匙。类器官技术的兴起预示着新药研发将迈向“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新阶段,有望颠覆医药行业长期以来的“双十定律”。此外,该技术在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医学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望。类器官能否完全模拟真实器官的功能?它们将在哪些环节为新药研发带来“加速度”?目前类器官培养还面临哪些技术挑战?带着这些问题,上海科技对话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员蒋明,请他分享他及其团队对当下类器官技术发展的思考。类器官:完美符合模型多方位需求上海科技: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类器官?蒋明:类器官(Organoid)是指利用成体或多能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3D)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组织类似物。它与对应的人类器官拥有高度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并能重现该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也被称为“微型器官(Mini-Organ)”。上海科技:类器官的优势有哪些?蒋明:事实上,前期我们用的药物开发的基本模型主要是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前者与人体差异显著,难以实现体内组织的真实性和相似性,因此失败率相当高;后者构建时间长、费用高、通量低,无法进行大规模高通量药物筛选。类器官完美符合了模型的多方位需求,同时也规避了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劣势。上海科技:基于这些优势,类器官有哪些可能的应用?蒋明:类器官可以作为疾病研究之模型、精准治疗之依据和新药研发之平台。比如,基于类器官生物样本库,在疾病模型和机制研究中,类器官可以高度模拟人体内环境,保留原始组织的基因型和表型;在高通量新药筛选上,类器官可用于肿瘤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和特定突变/亚型肿瘤类器官靶向药筛选。类器官生物库:患者的“替身”上海科技:在类器官生物样本库的构建上,您和团队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进展?蒋明:我们实验室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是构建常见肿瘤的生物样本库,特别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的样本库。我们的样本库规模较大,尤其是在乳腺癌和肺癌方面。实验室与一些医院和单位合作,进行小规模的药物筛选研究,特别是针对一些中药单体进行药物筛选,以评估其对某些肿瘤亚型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实验室也在研究各种罕见肿瘤的类器官构建方法。目前,很多研究和应用都集中在常见肿瘤方面,因为针对这些肿瘤的市场需求更大。但是,罕见肿瘤同样存在治疗需求,我们也在努力优化罕见肿瘤的构建方法。例如,我们团队研究了胸腺肿瘤、间皮瘤和骨肉瘤等罕见肿瘤的构建方案。每种肿瘤的构建方案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种肿瘤在不同病人身上的构建方案也会有很大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不同病人对因子和药物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上海科技:在临床前药物筛选方面,特别是针对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需求,您和团队主要进行了哪些研究?蒋明:用高效准确的体外肿瘤药敏药筛模型指导患者用药,是解决精准医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中晚期肿瘤患者在经历了各种治疗后仍然没有明显好转,临床实践中往往已经没有可用的药物。在无药可用的情况下,我们利用患者样本,在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并进行一些临床外药物筛选。如果发现某些药物对患者有效,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尝试。这项工作需要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多方面沟通,以找到对患者最有帮助的治疗方法。我们主要关注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肿瘤的中晚期治疗。中晚期肿瘤常常有转移的情况,组织样本的获取变得比较困难,但是通过积液收集样本,可以较容易地获取肿瘤细胞进行后续培养和检测。上海科技:在您看来,类器官技术当前的发展瓶颈有哪些?如何突破?蒋明:类器官技术在应用于临床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集中在成本较高、肿瘤应用成功率和检测有效性存在差异等问题。例如,对于肺癌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类器官技术的成功率较高,但对于前列腺癌或肝癌等罕见肿瘤,类器官技术的成功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为了推动类器官技术向临床转化,我们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体系,并进行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其在临床药效样本检测中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先从容易培养且成功率较高的肿瘤开始建立标准,并进行临床应用和研究,然后逐步优化条件,完善技术,再推广到其他肿瘤的研究中,这样可以逐步完善技术,验证有效性,最终实现向临床的推广应用。“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作者:蓝悦↓分享↓点赞↓在看
6月11日 上午 7:31
其他

【Cell Res】上海药物所揭示琥珀酸受体配体识别和激活的结构基础

31的“琥珀酸”部分和琥珀酸、马来酸的结合口袋几乎一致,而“双环”部分使R993.29的侧链发生偏转,然后延伸到一个新的口袋中,这种独特的结合模式可能是compound
6月6日 下午 4:47
其他

【沪科普】揭榜摘牌交易,科普专板助力气象科普成果实现转化

“小小气象情报员”“解码热点天气”“水手日记剧本杀”……近日,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在上海市技术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技所”)公开发布的《上海气象博物馆沉浸式气象科普五日营技术服务》项目被上海游米旅游咨询有限公司“摘牌”交易。该项目通过科教融合的形式,将气象科普教育融入研学旅游,成为科普成果交易赛道的重要尝试。培育科普产业“大市场”据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教育交流部负责人张霞介绍,该项目科普研发工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等科技项目支撑。“科普作品既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属于科技成果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激发科普工作者的热情,去年5月20日,在上海市科委科普处指导下,“沪科普”上海科普交易专板建设在上海科技节上正式启动。“科普交易专板的推出,将更多的科普作品推向市场,一方面能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以科普作品的形式走向市场,使社会大众有更多机会参与科普活动;另一方面也能让科普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上技所交易部负责人李阳告诉上海科技。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普专板以“科普+市场”理念,赋能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专板定位是“六新”体系,即新典范、新标准、新高地、新渠道、新阵地及新标杆。专板的四大功能是“登记、传播、交易、服务”,从而架起科普信息供需对接的廊桥,助力科普工作在实现经济效益中放大社会效应。上海市科普交易专板的设立,促进了科普资源市场价值的发现,推动了科普资源的交易与流通,打通了“科技成果—科普资源—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纵向链路,在“科普+市场”理念指导下,助推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向上滑动阅览“沪科普”将科普资源纳入技术要素市场进行交易,实现了科普资源的“价值认定”,通过市场化手段让科普作品可以更好地获得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率,打造更优质的科普产品,提高科普知识传播效率,有效调动科普工作者积极性,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未来有望培育出科普产业“大市场”。在科普交易专板的实际运作中,上技所做了大量探索,确保交易质量和可靠性。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传播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在市科委和市人社局的支持下,上海首次将科普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纳入了科技传播高级职称人员评定条件。另外,科普合同之前并未纳入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范畴,上海市科委为上技所52登记处开通了科普交易合同审定专用通道,协助科研人员享受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近年来,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技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上技所气象专板,面向用户、面向行业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已先后完成3笔技术交易,在科普活动服务项目和技术类服务项目的市场转化上均实现了突破。推动气象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让技术创造价值,搭建起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硬实力”转化为社会服务现代化“软实力”的桥梁纽带。气象+研学:科学教育深度融合近年来,“研学游”正在成为教育和旅游结合的新趋势,通过整合文化、旅游和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为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动力。““家长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旅游观光,而是希望孩子走进博物馆,通过旅游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拥有一段丰富的参观和学习体验。”
6月6日 上午 11:02
其他

【寻新】生产力新跃迁·策源之力 | 从打破垄断到国际顶尖,这只上海“慧眼”即将破圈商业航天

有一台相机,它能从距离地面约700公里外的太空,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扫过宽幅达60公里的地面,一“眼”获取的数据相当于330台传统相机、2000台传统光谱仪的能力;它飞越崇山峻岭、沙漠荒原,能精准识别出40多种埋藏于地下几百上千米的矿藏,正确率超过90%;它的甲烷排放探测能力,在与世界同类设备“同台竞技”中,以精度高出其他设备1个量级以上胜出,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天基甲烷探测的极限”。它就是出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星载宽谱宽幅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5月23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联合主办的“策源之力”媒体行走进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详细了解该所刘银年研究员带领团队如何从基础研究起步,苦苦探索约20年,使相机最终变成卫星上的“慧眼”。自2018年5月随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陆地大气综合观测高分五号高光谱观测卫星升空以来,我国已实现装载有4台宽谱宽幅高光谱相机的4颗高光谱卫星在轨组网观测,每天持续、稳定地提供数千景高光谱数据,在我国自然资源探测、甲烷排放监测等领域立下汗马功劳,改变了我国过去“一图难求”的局面。起步落后国外十年,如今被公认国际顶尖这项生根于上海、发展于上海、成就于上海的先进技术,20年前起步时就是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2000年11月,美国发射了世界首颗对地遥感高光谱卫星,可以对地球表面任意区域进行成像。这颗卫星深深触动了中国遥感人的心。在经过数年研究后,我国提出自主技术指标。我国把新一代星载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目标定为“两宽五高”,即宽谱、宽幅;高光谱、高空间、高辐射分辨率、高灵敏、高精准测量。这套指标大幅高于国外同期设备,但我国星载高光谱成像技术起步比国外落后十年,因此挑战无比巨大。彼时,30岁刚出头的刘银年带着团队挑起了这副重担。就像人的眼睛很难同时看全景和细节,传统技术路线显然无法达到预设的技术目标。从查找文献开始,科研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这是一项全链条创新的艰难之举。“在突破了原理之后,将想法设法变成样机,再到最后能够上天的成品,其中遭遇的困难曲折真是无穷无尽。”刘银年说,一个“拧螺丝”技术工艺过程的摸索,就耗费了团队光机人员近一年多的时间。像面倍增视场分离组件是相机中的关键部件,在其重要理论模型突破之后,在后续研制中,组件内各部件“拧螺丝”都变成了比寻找理论方法更难的事情。为了保证多个纤细部件的纳米级光学面型精度,并经受或消除卫星发射和运行过程中各种力热带来的“扭曲”,组件上40多个螺丝一方面需要做到“精打细算”
6月1日 上午 10:31
其他

【寻新】生产力新跃迁·策源之力 | 抗抑郁治老痴,双管齐下初创价值过亿新药科技公司

在这里,抗抑郁症方面,原创小分子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申请阶段,快速抗抑郁且副作用更小;在这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致病机理新发现,可从源头抑制脑细胞内的致病性物质生成。在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浦江学者”陈椰林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凭借两项已发表于国际著名学刊的相关科研成果,双管齐下创立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抗抑郁原创药物科技公司,初创价值超过亿元。随“策源之力”上海深化科创中心建设采访团,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走进这一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钧瑛担任主任的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从抗抑郁到治老痴,观察这类疾病机制与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内高分辨率核磁仪。徐瑞哲
5月31日 上午 10:34
其他

【BIO-FORUM】治疗肺小结节!手术最快5天?入院当天即手术? 上海市肺科医院打造肺癌诊疗新模式

作为全市最繁忙的医院之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一年的手术量超过2万台如何提高手术效率?如何推广和复制先进的诊疗技术?在202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首届医疗健康融合转化发展论坛上,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艾开兴向记者介绍了“1+1+3”肺癌小结节创新治疗路径、胸外科日间手术模式及其临床专科能力提升的新探索。1+1+3:肺部小结节的创新治疗路径为了应对肺癌小结节患者住院床位紧张、等待时间长的问题,上海市肺科医院创新地推出了“1+1+3”治疗路径。艾开兴介绍道:“患者当天入院可以完成所有术前检查,这是第一个‘1’。第二天手术完成,这是第二个‘1’。术后三天出院,这就是‘3’。前后5天左右,患者就可以出院。这一规范简化的手术流程让患者受益匪浅。”他进一步解释道:“这一流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患者的需求。患者入院当天,完成一系列的术前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和术前准备工作。这样可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快速康复。”在术前检查和手术过程中,各科室之间的密切配合是成功的关键。艾开兴强调:“超声医学、放射医学、检验医学等多个科室通力合作,确保术前检查的高效完成。在手术过程中,病理科的冰冻病理检查确保了切除病灶的及时诊断,术后病理结果也能在最快时间出具。”这一创新路径,进一步规范了传统的肺部小结节治疗模式,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还提高了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以前,患者需要等待两个月才能住院,往往要住上半个月到20天。现在,通过‘1+1+3’的流程,病人可以迅速康复出院,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艾开兴说道。日间手术:高效便捷的新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满足肺部小结节患者的治疗需求,上海市肺科医院探索开展了肺部小结节的日间手术模式。据介绍,日间手术最早由欧美国家提出,定义为计划手术,是指不需要或是很少借助专用设备复苏且不在医院过夜的手术模式。在欧美国家,日间手术占全部择期手术的80%以上,覆盖六成以上术式。事实上,日间手术模式在国内尚未全面普及,亦未覆盖所有病种。“上海市肺科医院拥有‘航母级’的胸外科。”盛名之下,求医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手术患者住院常常是一床难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上海市肺科医院决定在上海率先探索开展胸科日间手术模式。艾开兴解释道,“我们在上海市医院协会日间手术专委会指导下,设计了日间手术流程。自2019年以来,已成功实施6000多例。”“患者在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后,在手术当天按预约入院,即可进行手术。术后,经过短暂的恢复观察,通常第二天即可出院。整个住院时间平均为44小时。”艾院长向上海科技详细说明了日间手术的流程。这种高效模式在确保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显著降低了费用。艾开兴指出:“日间手术的费用较传统住院手术低得多,因为住院期间缩短,所需的医疗资源也相应减少。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也非常理想,目前没有一例日间手术转为住院手术。”由于日间手术的快速康复特性,并发症发生率非常低,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有效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推动专科联盟建设上海市肺科医院积极参与长三角肺科联盟建设,致力于提升其他医院在肺部疾病诊疗方面的能力。“艾开兴表示:“我们致力于专科能力提升和临床医疗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我们在全国建立了上海市肺科医院专科联盟,目前覆盖了14个省市,52家医院。””艾开兴强调:“通过专科联盟平台,我们可以推广和复制先进的诊疗技术,提升其他医院的学科建设能力。我们派出大量专家团队到各地进行考察交流,效果显著。”上海市肺科医院在创新诊疗路径、推进日间手术和专科联盟建设方面不断探索,为患者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这些创新举措无疑为公众的肺部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保障。“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作者:蓝悦
5月31日 上午 7:31
其他

【BIO-FORUM】上海市胸科医院侯旭敏:成果转化就是既要又要还要,这是可以实现的

寻找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给医院更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侯旭敏看来,新质生产力核心可以归结为“创新”二字。“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内卷时代,医院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做一个研究型医院。而要成为研究型医院,关键就在于成果转化。医疗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既往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阶段。”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是心胸专科特色明显的三甲医院,心脏、肺部疾病患者居多,一年仅手术患者就有2万多例。“医院的职责就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侯旭敏说道,“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所做的有意义的临床研究,将临床发现的问题转化为临床实践,最终服务于患者。而成果转化恰恰是整条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应该成为衡量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KPI指标。”“2020年以后,我们项目的成果转化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侯旭敏表示。2023年,上海市胸科医院携手“区域型TTO”平台,成功转化数字化微创肺手术AR数字孪生影像、一种双摄像头带测温测压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项目,探索出了多元融合的成果转化“胸科模式”。“项目转化给我们医院最大的启示是,仅靠我们自己的医生和医院治理很难快速实现成果的转化,尽管我们拥有众多专利,但要加速这一进程,我们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侯旭敏坦言,“现在已经不是医疗机构能够单打独斗的时代,我们需要整合外部的优质资源,助力我们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推动医工交叉合作与学科发展,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能级,上海市胸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以及头部药企和设备企业等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5月30日 下午 2:49
其他

【寻新】半年不到,48名全球学者加盟!上海这家年轻数学机构何以立下世界一流雄心

站在刚刚装修完毕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18层窗口向外眺望,映入眼帘的是哔哩哔哩、抖音、叠纸、商米等互联网科技公司,稍远处则有五角场的繁华商厦、大学路的密集街区、街边优雅的咖啡厅……无怪乎在选择落脚地时,看似“高冷”的数学家们被这份“烟火气”所吸引。与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数学家其实是个偏爱交流的群体。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从全球顶尖的数学殿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哈佛大学带回来的经验之一,就是每周举行各类学术活动,通过各种办法把国外优秀学者请到中国交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要一所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机构。今年初,由丘成桐推动成立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杨浦五角场商圈内揭牌,短短几个月已吸引48名知名学者入职、20名研究生前来求学。在一流人才的加持下,研究院正瞄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数学基础问题和产业应用问题,力争通过10余年时间,在数学领域作出世界级、原创性贡献。4个月从筹备到揭牌,瞄准全球数学家追逐的焦点2023年7月,由丘成桐担任主席的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在沪举办,国内外近40位顶尖科学家与会。丘成桐表示:“不能只盯着数学的应用领域,更要推动数学本身的基础研究。没有数论、代数、几何等数学基础的强势,应用是做不出来的。”一个月后,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启动筹备工作。一座目标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机构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吗?不妨了解下曾汇聚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一批诺奖级科学家的数学殿堂——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历史。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副院长胡森说,从名不见经传到享誉全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也就发展了30年。结合自身定位,研究院设立了“25%基础数学+25%应用纯数学+50%交叉学科应用”的研究布局规划,但在起步阶段,研究院选择重点着眼于基础数学本身,将研究方向直接瞄准全球数学家追逐的焦点问题——量子场论与弦理论、AI数学理论。上世纪70年代以量子规范场论为基础的标准模型统一了物质场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而后发展的弦理论将物质场与引力统一起来,成为描述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有用数学框架。尽管它们能从数学上描述所有的粒子和力,但与“大统一理论”仍相距甚远,比如从弦论无法解释暗能量,从标准模型无法解释夸克囚禁现象。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里,无数科学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仍然遗留下诸多基本问题,需要在非微扰量子场论和弦理论上有突破。一旦有所突破,相当于人类统一了宇宙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也将刷新对宇宙本质的认知。AI数学理论则通过数学研究算法“预测”AI发展方向,抢先布局AI应用。“如果说别人做的是AI
5月30日 下午 1:28
其他

【BIO-FORUM】干细胞治疗助力膝骨关节炎新突破@爱萨尔生物

“在细胞治疗领域,世界领先的生产制备能力是细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2024上海医疗设备与生物技术展览会上海爱萨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萨尔生物”)展台,爱萨尔副总裁孙巍说。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间充质干细胞药品是中国首批进入临床三期的干细胞产品,有望成为国内首批商品化间充质干细胞药品。爱萨尔生物专注于免疫细胞、干细胞以及iPSC衍生细胞的生产制造,“我们整个生产制造的能力是跟美国的制造的能力是基本一致的。公司采用全封闭生产系统,确保满足未来药物上市的申报要求。”爱萨尔展台工作人员冯晶告诉记者。在产品创新方面,爱萨尔生物针对膝骨关节炎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开发了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冯晶解释说:“从液氮中取出细胞,然后用我们自研的复苏仪运行2~3分钟就可以自动弹出,常规病房条件下就可以完成给药。”据了解,爱萨尔生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间充质干细胞药品是中国首批进入临床三期的干细胞产品。目前,爱萨尔生物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院士团队合作,已完成近200例临床研究,“这有望成为国内首批商品化间充质干细胞药品。”孙巍介绍道。
5月30日 上午 10:59
其他

成功率只有1.7%,但原创新药肯定是要出海的 | 和黄医药苏慰国“说”

上海科技近期推出「View·想说」系列据近日Nature
5月30日 上午 7:31
其他

【寻新】从“军事沙盘”到“全息动物园”,国产自研全息技术寻求落地

寻找新质生产力戴上轻便的全息眼镜跟随语音导引,巨型恐龙向你探头互动,现场还能和朋友们在现场一起围观讨论,就像进入现实版侏罗纪公园。优立科技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共同打造的沉浸式元宇宙体验《全息动物园》已于今年2月全国首发。优立科技创始人兼CEO张雪兵介绍,在《全息动物园》中,全息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目技术方优立科技专注于数字孪生与全息成像技术,将远古恐龙1:1真实还原所有细节,逼真的恐龙形象跃然空中,游客置身其中甚至能看清恐龙身上的皮肤纹理。《全息动物园》项目曾在澳大利亚博物馆全球首展,并与苹果VisionPro共同入选《时代》杂志发布的“2023最佳发明”榜单。本次为国内的首展。其中展出的史前生物内容经过澳洲古生物学家审核,通过沉浸式的全息技术“让标本活起来”,为公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提供寓教于乐的沉浸式科普体验。《全息动物园》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VR体验,游客们在这场时长30分钟左右的恐龙沉浸之旅中,无需佩戴沉重的VR头盔,即可轻装上阵瞬间穿越至神秘的恐龙时代,边走边与面前栩栩如生的恐龙全息影像频频互动。不同于常见超大宽频的荧幕播放,每一位游客佩戴有追踪系统的全息眼镜能够看到不同的影像,实现千人千面的神奇视觉体验。全息影像不停地发射各种光波,而电脑根据所选内容指挥着眼镜、告诉它用户应该看到哪些光波,最终在用户眼里形成各种不同内容。自项目开放三个月左右,实行单日22场预约时段体验,游览约时长30分钟左右。整体包含“全息剧场”“全息长廊”“全息栅栏”三大版块,展出近20种不同的恐龙时代场景,从海底到悬崖,由观影到沉浸式科普讲解远古生物习性,打破现实和虚拟的边界。风神翼龙带你在悬崖瀑布边飞行,霸王龙穿行丛林咆哮而来,迷惑龙幼崽在你面前破壳而出……新颖生动的恐龙内容尤其受到亲子游客的喜爱,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是孩子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恐龙的震撼与魅力,是一种非常新颖的科普方式,同时自己也能和孩子一同亲身体验自然科学、前沿科技与数字艺术的深度碰撞。来源:优立科技编辑:zy↓分享↓点赞↓在看
5月29日 下午 8:41
其他

【寻新】首个一站式AI Native营销大模型「MODI摹小仙AI营销大脑」,已面向全社会开放公测

5月28日,在「MODI摹小仙AI营销大脑」产品发布一月后,衔远科技宣布,此款营销大模型产品正式开启公测。这是衔远科技自主研发的品商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摹小仙”通过双备案后,第一次以此底座正式对外发布的上线产品,这不仅标志着衔远科技在AI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消费品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MODI摹小仙AI营销大脑:⼀站式AI
5月29日 下午 8:41
其他

【BIO-FORUM】衍因科技:数智化让药物研发降本增效

当前,生物医药企业正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如何快速推动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步伐?如何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在近日举办的2024上海医疗设备与生物技术展览会上,上海衍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衍因科技”)给出的答卷是基于生物医药AI大模型搭建的衍因智研云。“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需要向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转变,以更小的投入获得更高的收益。”衍因科技展台工作人员董继锋说。尽管数字化在核心研发领域尚处起步阶段,提升实验效率、简化团队合作、完善数据记录和规范以及智能化数据分析,对于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衍因智研云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数字化科研协作平台,让生物医药研发变得更简单、高效。”董继锋边演示边向记者介绍。据了解,该平台专注于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人工智能科研协作平台和解决方案,包括智研分子(分子生物学智能工具),智研笔记(一站式实验记录与管理),智研数据(实验数据智能图表与分析),智研文献(生物医药大模型库)
5月29日 下午 2:25
其他

【Cell】王佳伟研究组实现十字花科植物多年生与一年生生活习性的自由转换

vernalization)和不需要春化(None)三种。对开花结实次数,也可分为多次开花结实(polycarpic)、一次开花结实(monocarpic)和兼性(polycarpic/
5月29日 上午 11:31
其他

【BIO-FORUM】直面达芬奇!美敦力FT10实现一机全用

近日,2024上海医疗设备与生物技术展览会成功举办。3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展览小而精,展示了医疗器械最新创新技术,搭建一个从源头到终端的沟通平台。在医疗器械展示区,参会者纷纷驻足观看,现场气氛热烈。在美敦力展区,高频手术系统FT10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美敦力旗下的威利品牌是世界电外科行业的领导者,产品涵盖几乎所有的电外科领域。”美敦力大中华区外科工作人员吴婷婷告诉上海科技。据悉,高频手术系统FT10在目前外科能量设备中是集成度最高的,能够用一台设备实现传统的单极切割、单极凝血和双极凝血。与此同时,FT10也具备大血管闭合的LigaSure™和等离子功能,“可以连接达芬奇机器人,提供能量输出的功能,真正做到一机全用,可以节约采购和管理成本,满足医院战略发展需求。”吴婷婷介绍。提升性能:FT10系统以其更快的闭合和切割时间,显著提高了手术性能。这一进步得益于智能发生器的精确算法,它能够管理能量输出,确保在关键时刻提供高能量。技术改进:与FT10结合使用的LigaSure™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闭合时间缩短,同时优化了下钳口的温度控制。此外,电外科性能也实现了更精确的控制,自动双极具有更快的激活时间,单极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智能感应:FT10系统通过实时读取组织成分,进一步提高了手持设备的速度和一致性。该技术每秒可检测设备性能高达434,000次,监测组织阻抗,实现有效和高效的能量输送。精细能量输送:FT10系统在能量输送上更为精细,可提供更为精细的单极能量输送,使手术操作更为精准,同时,自动双极的性能也得到了改善。高频手术系统FT10的推出,为外科手术带来了更高效、更智能、更精细的解决方案。其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手术的成功率,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快速的康复体验,我们期待看到外科手术领域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作者:蓝悦拍摄、视频制作:Gina.Z↓分享↓点赞↓在看
5月28日 下午 6:16
其他

找到那个“核爆点” | 专访数字医疗所陈勇

寻找新质生产力理想的就医场景是怎样的?根据患者病情,精确匹配医院和医生像预约酒店那样预订诊治适配医院的床位患者检查和常规诊疗时间安排得像“高铁般精准”能在不同的医院都获得连续高质量和规范的诊疗如何打通数字医疗的“任督二脉”?找到那个“核爆点”?这些愿景,正是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数字医疗技术研究所(简称“数字医疗所”)创建的初衷。“但在目前的医疗场景中,海量的数据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数字医疗所所长陈勇说,“我们希望能够把医疗数据的能量以一种合理、合法、创新的方式释放出来。我们相信,一旦释放爆发出来,不仅会带来规模性的效益,还将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2022年3月,在对陈勇团队项目的技术、市场、行业以及团队等进行多轮深度调研评估和综合研判后,上海长三院聘用陈勇为项目经理。历经8个多月的项目经理培育和论证之后,上海长三院数字医疗所建设方案得以落地实施。今年4月,数字医疗所联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共建“医疗数据要素×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将结合七院发展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合作开展中医数据要素全周期管理模型研究和构建,探索真实世界大数据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建模和行业解读融入到医院的日常工作管理决策之中,释放医疗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01找到那个“核爆点”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智慧指挥中心,有一块环形大屏,上面实时更新跳动着号源排班、门诊预约、患者人数、设备使用、患者满意度调查等各环节的实时数据。陈勇正在与医院信息化团队沟通智能预约系统的建设规划。这套系统将统筹优化调度医院的医技要素资源,实现全自动供给调配和智慧预约,提高医院资源使用的全局质量效率。市一医院信息处傅春瑜表示,医院正在开展智慧医院建设,构建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迫切希望利用和管理好医院的“沉睡数据”,以期对业务实现更高效率驱动,有效提升医院的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水平。这正是数字医疗所的研究方向。“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助推医院释放数据新质生产力的平台。”陈勇说,“我们的团队具备多源、异构、多尺度、多模态、时序大数据技术开发能力,针对医疗健康及医院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治理、分析和应用,运用数学建模、人工智能、模型分析,提出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医院系统性地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的质量效益,可以直接改善患者的就诊体验。例如,通过大数据与医疗检验设备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实现对错误检验指标的智能识别,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化的诊断服务。”数字医疗所通过医工结合,把先进临床经验与前沿管理理念进行深度融合,开发数字化技术和产品,为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深度赋能。02打破数据壁垒,推动数字技术与医疗产业的深度融合“传统医疗领域需要数字经济新业态作为出口,来解决临床和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是深入,越发现这是一片需要奋力开拓的无人区。但在陈勇看来,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医疗机构之间坚如磐石的数据壁垒以及专业性极强的行业门槛,需要的是构建公共、公益的多学科医工结合大数据研发平台,打造医疗信息产业创新生态,增量驱动、形成协同、打破藩篱,才能真正推动数字技术与医疗产业的深度融合,从需求出发、用新技术驱动和促进医疗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长三角国创中心生物与医药事业部杨菡介绍,数字医疗将全面赋能公立医院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由于技术、数据、行业和模式壁垒,市场上大多数公司只能提供传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并不能完全满足医院的服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需求。陈勇团队掌握的核心技术融合了对临床学科建设发展和医院运营管理的深厚行业理解力,能够根据客户的表层个性化功能需求凝练成深层次的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通过新兴数据技术和模式创新实现医工交叉的产业化落地。由于团队对医院业务了如指掌,对模式创新有着长期思考和产业实践,使得研究所在落地后的很多医工交叉创新储备项目迅速得到了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方的认可,研究所的项目产品纷纷启动商业化推进步伐。03不一样的“新型研发机构”2023年2月,上海长三院、宝山区人民政府和陈勇团队三方共同组建数字医疗所。在4年建设期内,上海长三院与宝山区联合出资支持研究所的机构运行、科研及成果孵化,宝山区为此拿出1000多平米的免租金场地。陈勇说:“跟传统的研究所相比,数字医疗所在体制和机制上更加灵活高效。一是研究所是企业体制,核心研发团队是研究所的控股人,掌握研究所的运营权、成果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决定研究所的发展方向,这能充分调动了团队的内生动力;二是研究所按市场化运行,要靠客户和市场实现‘自我造血’功能,长三角国创中心能为研究所嫁接应用场景、客户、品牌等多方位资源,引导研究所围绕产业需求塑造形成自主核心竞争力。”据了解,长三角国创中心面向长三角重点产业发展,正在布局建设具备共性技术开发与集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移孵化功能的专业研究所和集成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研究所采用混合所有制企业模式,施行“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营”的运作机制,科研团队作为研究所运营公司的控股人,拥有研究所的运营权、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通过政府引导+有效市场“组合拳”,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架桥铺路。数字医疗所的成立,迅速为陈勇团队注入蓬勃动力,并助力团队顺利拿到了第一份大奖——在“2023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数字医疗所联合相关医药提交的“医技要素资源一体化预约调度优化系统”项目获“卫生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赛道”第一名!该项目通过人工智能、优化数学建模和患者画像,优化调度公立医院的医技要素资源,智能规划患者多项目检查路径、精确检查时刻,达到缩短患者候检时间、降低预约中心负荷、提高医技设备利用效率等目的,并且可实现放射科CT和MR平均候检时长小于15分钟,一站式预约服务最快10秒完成,患者检查全流程得以充分优化等效果。04不是纯粹谈技术,更不是“搞噱头”得益于国创中心的平台、上海一流的人才环境和高水平的医疗资源,不到一年的时间,数字医疗所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每一个解决方案都要想清楚,我们到底能够给医院带来哪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被感知到的效益,而不是纯粹谈技术,更不是搞噱头。”这是陈勇时常告诫研发人员的话。“现在我们正在一步步挺进‘无人区’,要大量发掘和释放出医院的潜能,我们要用心打磨每一次的交付,把复杂的临床诊疗和先进的医院运营管理实践‘封装集成’,为医疗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创新动能。”研究所的高值医用耗材大数据分析产品,提供高值医用耗材的科学遴选模型和科学术式使用规范,可降低医院耗占比1%-3%,已在天津某医院落地应用;全病程疾病管理人工智能模型产品,为南京市某医院构建了针对宫颈癌、乳腺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患者的专病全周期管理系统,打造分级诊疗、医疗服务同质化的新范式。陈勇相信,数字医疗产业的发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一旦破冰,产生的影响将是爆炸性、变革性的,这将为医疗产业注入强大活力、创造更大价值。“我理解的新质生产力,最大的特点是不受传统实体生产资料的约束。数据是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具有可复制、可共享、无限供给、无限使用、无限增长等诸多特性,理论上数据的产能是无限的。”“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编辑:蓝悦视频制作:徐伊凝↓分享↓点赞↓在看
5月28日 上午 7:31
其他

【BIO-FORUM】上海五官科医院周行涛谈AI:数智创新追光行

“这些年来,我们致力于科技创新,就是希望把医生的临床经验体会,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医疗进步,让更多患者受益。我期待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可以不断提升国产医疗设备的水平,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在202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向上海科技表示。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50%,已经近视的学生中,轻、中、高度近视分别占53.3%、37.0%、9.7%。伴随近视而来的,是近视矫正市场和对医疗器械的创新需求。近视可以“治愈”吗?不少近视患者期待通过康复治疗矫正视力。让打上“马赛克”的眼睛更“自由”屈光手术是一种选择性手术,患者可以选择戴不戴眼镜,也可以选择做不做手术,那为什么做手术?在周行涛看来,“手术的目的是摆脱眼镜的束缚,让视觉更加自由,也更加清晰、舒适,追求的是自由、清晰、舒适和持久的用眼体验。”在业务领域的不断进取,成就了这位“飞”得最快的“追光者”。2022年,周行涛当选最美医生,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快、技艺精湛的‘最美’医生”。数据显示,周行涛已带领团队施行了22万台全飞秒SMILE手术。“无论多么糟糕的眼睛,我都会尽全力救治,希望他们能看清这个美好的世界。”周行涛说。在周行涛看来,没有手术是完美的,是手术就有风险,“医生要做的就是做好所有的工作,保障手术的安全性、精准预测性和有效稳定性。”围绕手术核心技术,周行涛特别专注于改善手术安全性和视觉质量,“不是每双眼睛都可以做手术,我们首先需要进行排查,这就需要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等人工智能手段。”周行涛介绍道,我们的检测产品之一是眼前节分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基于我们研究开发的AI辅助诊断圆锥角膜的软件。我们的产品将这一技术与国产设备相结合,实际上在某些功能上甚至超越了进口产品。因为我们通过双眼建模技术获取了更为丰富的数据维度,提高了角膜地形图的分析效率,从而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据悉,院方与“区域型TTO”平台正在规划围绕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领域的转化平台建设,通过专业化的平台支撑和概念验证,让该技术能够加速落地,实现国产替代。术前预测?“AI看片”如何发挥用武之地当“眼视光”问题成为公共健康议题,如何改善近视、干眼症等现状,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近视手术开展日益广泛的当下,临床研究与转化正向着更精准、更高视觉质量的方向发展。“在进行眼科手术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角膜激光手术方法。全飞秒等手术确实具有很多优点,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当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如度数超过1000度,或者角膜较薄,或者经过筛查发现有圆锥角膜倾向的个体,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考虑进行ICL手术,那怎么来保证它的安全性?”2021年,周行涛、王晓瑛领衔的研究团队作为最早在国内开展中孔型眼内镜ICL-V4C的团队,建立了拥有全球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ICL研究数据库,并建立了优化的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基于此,周行涛在英国眼科杂志上发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模型研究。研究再次证明了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但是我们不想单纯为写文章而写,我们想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大数据给了我们一个预测模型,我们现在能够让所有的患者数据都通过这个模型进行匹配。如果不够理想,我们再做调整。”“今天眼睛度数是800度,两年以后,它可能就是850度,这50度也是需要预测、需要配置的。”周行涛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数字化模型来整合这些数据,这个模型能够来确保数据整合的长期稳定性和有效性。“未来的眼科装备一定是数字化、智能化的,一定是像现在我们说的元宇宙‘元医院’那样,虽然这一构想可能略为超前,但我相信未来一定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周行涛说道。“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作者:许织
5月27日 下午 6:07
其他

【BIO-FORUM】“魔法子弹”ADC:书写生物医药领域新篇章 | ADC等热门领域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卫星会侧记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最火热的两个名词,一个是癌症领域的ADC,另一个是减肥药领域的GLP-1。”英诺湖医药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夏明德博士作为ADC等热门领域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论坛的主席在会议开始时说道,ADC又被叫做“魔法子弹”,它不仅对癌症治疗领域产生颠覆性的作用,还能够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治疗效果。就目前发展情况而言,“预计到2030年,ADC市场规模将达到约650亿美元。Enhertu一个药去年在全球销售额约近25亿美元,成为全球医药行业的‘重磅炸弹
5月27日 下午 3:42
其他

【寻新】五感俱全之后,“第六感官”将是AI的“下一块拼图”| 对话微软亚洲研究院邱锂力

近期,OpenAI正式发布新旗舰模型GPT-4o,o意味omni,全能。发布会上,GPT-4o已展现出足以媲美真人的“听说读写”能力。“五感”既然已被打通,AI进化的下一步将会落棋何处?近日,上海科技对话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邱锂力,她用一块手掌大小的超表面正方形,向我们展示了她所看到的多模态大模型的确定未来——无线感知将成为AI的“下一块拼图”,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六感官。邱锂力Name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负责人2022年1月,邱锂力博士正式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副院长一职,主要负责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的研究工作,以及与产学研各界的合作。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邱锂力博士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计算机系教授。她也是全球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5月27日 上午 7:31
其他

【BIO-FORUM】类器官技术发展迅猛,产业各方如何形成加速“合力”?

类器官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最具突破性的前沿技术之一,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理解生物发育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在药物筛选、药物毒性毒理分析、基因和细胞治疗等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曾被《Science》评为年度十大科学技术之一。类器官技术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疾病治疗与生命延续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我国在类器官领域发展正呈百花齐放、奋起直追的态势。5月23日,BIO-FORUM
5月24日 下午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