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沪科普】揭榜摘牌交易,科普专板助力气象科普成果实现转化

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
2024-09-20



“小小气象情报员”“解码热点天气”“水手日记剧本杀”……近日,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在上海市技术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技所”)公开发布的《上海气象博物馆沉浸式气象科普五日营技术服务》项目被上海游米旅游咨询有限公司“摘牌”交易。该项目通过科教融合的形式,将气象科普教育融入研学旅游,成为科普成果交易赛道的重要尝试。


培育科普产业“大市场”


据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教育交流部负责人张霞介绍,该项目科普研发工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等科技项目支撑。“科普作品既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属于科技成果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激发科普工作者的热情,去年5月20日,在上海市科委科普处指导下,“沪科普”上海科普交易专板建设在上海科技节上正式启动。“科普交易专的推出,将更多的科普作品推向市场,一方面能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以科普作品的形式走向市场,使社会大众有更多机会参与科普活动;另一方面也能让科普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上技所交易部负责人李阳告诉上海科技。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普专板以“科普+市场”理念,赋能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专板定位是“六新”体系,即新典范、新标准、新高地、新渠道、新阵地及新标杆。专板的四大功能是“登记、传播、交易、服务”,从而架起科普信息供需对接的廊桥,助力科普工作在实现经济效益中放大社会效应。


上海市科普交易专的设立,促进了科普资源市场价值的发现,推动了科普资源的交易与流通,打通了“科技成果—科普资源—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纵向链路,在“科普+市场”理念指导下,助推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沪科普”将科普资源纳入技术要素市场进行交易,实现了科普资源的“价值认定”,通过市场化手段让科普作品可以更好地获得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率,打造更优质的科普产品,提高科普知识传播效率,有效调动科普工作者积极性,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未来有望培育出科普产业“大市场”。


在科普交易专的实际运作中,上技所做了大量探索,确保交易质量和可靠性。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传播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在市科委和市人社局的支持下,上海首次将科普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纳入了科技传播高级职称人员评定条件。另外,科普合同之前并未纳入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范畴,上海市科委为上技所52登记处开通了科普交易合同审定专用通道,协助科研人员享受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

近年来,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技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上技所气象专,面向用户、面向行业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已先后完成3笔技术交易,在科普活动服务项目和技术类服务项目的市场转化上均实现了突破。推动气象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让技术创造价值,搭建起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硬实力”转化为社会服务现代化“软实力”的桥梁纽带。


气象+研学:

科学教育深度融合


近年来,“研学游”正在成为教育和旅游结合的新趋势,通过整合文化、旅游和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为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动力。



“家长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旅游观光,而是希望孩子走进博物馆,通过旅游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拥有一段丰富的参观和学习体验。” 游米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研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更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因此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也是公司大力发展和推广的方向。




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巧妙融合了气象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专业知识以及科技最新进展,特别为7至12岁的青少年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据悉,这个为期五天的项目,涵盖了“小小气象情报员”“解码热点天气”“DIY我的第一张天气图”“气象观测实践”和“水手日记剧本杀”等互动课程,旨在以创新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亲身体验从观测到预报,再到预警服务的气象科学全过程,还能“穿越”时空,全面感受百年气象科技的历史与发展。这场科普活动并非仅限于上海气象博物馆内,孩子们还将会全面体验集历史建筑、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为一体的徐家汇源景区,探寻海派文化的科技之源。



此次交易的气象研学科普项目,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不仅提升了上海气象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知名度,还促进了科普教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上海市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上海气象博物馆与学校、社区和其他教育机构合作,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和上海市气象科普基地的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关键就是推出一批孩子们

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

增加高质量的科学供给。

未来,其他科普项目

也将陆续被推出,

我们将把更多的优质科普资源

送到市民大众的身边。”

李阳说。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