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IO-FORUM】上海五官科医院周行涛谈AI:数智创新追光行

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
2024-09-20


“这些年来,我们致力于科技创新,就是希望把医生的临床经验体会,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医疗进步,让更多患者受益。我期待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可以不断提升国产医疗设备的水平,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在202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向上海科技表示。


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50%,已经近视的学生中,轻、中、高度近视分别占53.3%、37.0%、9.7%。伴随近视而来的,是近视矫正市场和对医疗器械的创新需求。近视可以“治愈”吗?不少近视患者期待通过康复治疗矫正视力。


让打上“马赛克”的眼睛更“自由”


屈光手术是一种选择性手术,患者可以选择戴不戴眼镜,也可以选择做不做手术,那为什么做手术?在周行涛看来,“手术的目的是摆脱眼镜的束缚,让视觉更加自由,也更加清晰、舒适,追求的是自由、清晰、舒适和持久的用眼体验。”



在业务领域的不断进取,成就了这位“飞”得最快的“追光者”。


2022年,周行涛当选最美医生,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快、技艺精湛的‘最美’医生”。数据显示,周行涛已带领团队施行了22万台全飞秒SMILE手术。“无论多么糟糕的眼睛,我都会尽全力救治,希望他们能看清这个美好的世界。”周行涛说。


在周行涛看来,没有手术是完美的,是手术就有风险,“医生要做的就是做好所有的工作,保障手术的安全性、精准预测性和有效稳定性。”


围绕手术核心技术,周行涛特别专注于改善手术安全性和视觉质量,“不是每双眼睛都可以做手术,我们首先需要进行排查,这就需要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等人工智能手段。”周行涛介绍道,我们的检测产品之一是眼前节分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基于我们研究开发的AI辅助诊断圆锥角膜的软件。我们的产品将这一技术与国产设备相结合,实际上在某些功能上甚至超越了进口产品。因为我们通过双眼建模技术获取了更为丰富的数据维度,提高了角膜地形图的分析效率,从而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据悉,院方与“区域型TTO”平台正在规划围绕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领域的转化平台建设,通过专业化的平台支撑和概念验证,让该技术能够加速落地,实现国产替代。


术前预测?“AI看片”如何发挥用武之地


当“眼视光”问题成为公共健康议题,如何改善近视、干眼症等现状,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近视手术开展日益广泛的当下,临床研究与转化正向着更精准、更高视觉质量的方向发展。


“在进行眼科手术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角膜激光手术方法。全飞秒等手术确实具有很多优点,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当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如度数超过1000度,或者角膜较薄,或者经过筛查发现有圆锥角膜倾向的个体,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考虑进行ICL手术,那怎么来保证它的安全性?”


2021年,周行涛、王晓瑛领衔的研究团队作为最早在国内开展中孔型眼内镜ICL-V4C的团队,建立了拥有全球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ICL研究数据库,并建立了优化的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


基于此,周行涛在英国眼科杂志上发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模型研究。研究再次证明了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但是我们不想单纯为写文章而写,我们想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大数据给了我们一个预测模型,我们现在能够让所有的患者数据都通过这个模型进行匹配。如果不够理想,我们再做调整。


“今天眼睛度数是800度,两年以后,它可能就是850度,这50度也是需要预测、需要配置的。”周行涛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数字化模型来整合这些数据,这个模型能够来确保数据整合的长期稳定性和有效性。


“未来的眼科装备一定是数字化、智能化的,一定是像现在我们说的元宇宙‘元医院’那样,虽然这一构想可能略为超前,但我相信未来一定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周行涛说道。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编辑:蓝悦

拍摄:赵仲弈 后期:四月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