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事找人的企业神经 | 企业数字化的下一代架构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4-09-17

昨天我写了一篇打“中台”死狗的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中台”本身所代表的技术架构概念并无大问题,其问题在于滥用名词造成了社会性的企业数字化路线的误导,也干扰了企业软件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少读者认为果总成天鼓吹 ERP ,是还停留在 90 年代的老观念,不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其实,我只是对那些连爬都还没学会,就在成天讨论飞的数字化专家们感到愤怒而已。

那么企业数字化的架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中台是企业数字化的架构终极形态吗?

在几年前“中台”刚兴起时,我文章认为“中台”就是企业级信息技术应用的服务化架构(即 IBM 说的 SOA架构)起了个新词的马甲;SOA 确实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是它并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终极架构状态,那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呢?

SOA/中台解决的问题是:让整块性的企业信息系统解耦,形成颗粒度更小、能够相互连接的业务能力,可以灵活地自由组合,并且实现对内和对外开放——即所谓的“赋能”,从而更加敏捷地应对变化,快速交付数字化产品来实现用户场景。所以 SOA 的落地形式就是云服务、云原生架构的数字化平台。

它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或者本身就不属于“SOA/中台”的范畴):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内部状态的反馈、基于海量实时数据以及知识的智能决策、从感知到决策到行动到反馈的闭环的实时传递,这些分别属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

实际上 SOA 是 2005 年前后,随着互联网发展提出来的企业信息技术架构概念,到现在也有快 20 年时间了,目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那么在这个时代,数字化架构最主要的变化特征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企业数字化用一个人体来打比方:

  • 业务事务处理的数字化(无论是传统的核心业务系统、ERP,还是今天的各种SaaS),可以说是企业数字化的手、腿

  • 人工智能,可以说是大脑

  • 物联网,可以说是眼、耳、鼻、皮肤等感官

  • 数据,可以说是血液

  • SOA架构,可以说是肌肉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觉得企业数字化整体还缺了啥?

对,就是把感官、大脑、肌肉、四肢连接起来,实现实时反应的神经系统!

数字化业务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化和实时化,从历史发展来看,业务事务的信息技术处理就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从批处理(早期计算机需要分时计算)、到手工半实时处理(人采取主动去操作计算机,得到计算机的实时计算结果;多人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实时协作,这就是 SAP 和 IBM带来的现代企业计算革命)、到事件触发的近实时(near real-time)处理——无需人工介入。

所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想状态是,当某个事件发生时,从多个来源整合信息,产生可被理解的意义,并且立即通知到相关各方,各方采取相应的行动。事件发生、洞察生成、消息传递、行动反馈的过程,可以学习、预测,而且是智能的,这种企业数字化称为“事件驱动”(event driven)”。

我们再对“事件”(event)做个准确的定义:某个状态的变化(a change in state)。

如果觉得我上面这段话说得太抽象了,我来打几个比方:

- 洞察整合事件:

教堂钟声响起、一对男女行走、一群白鸽起飞,这三个事件都是独立事件,每个事件可能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当这三个事件同时发生时,意味着什么?可能这是一场婚礼。在真实世界里,如果侦测到这三个事件发生,是否可能实时触发婚礼相关的服务?

- 事件驱动行动:

蜘蛛结好蜘蛛网后,它是一直蹲在蛛网上停着不动的,那它是怎么知道捕食呢?当有猎物,例如一只苍蝇,被沾到蛛网上,苍蝇不断挣扎振动了蛛网,蛛网的物理形态变化就是事件(event),振动的消息(message)被蜘蛛感知,蜘蛛会知道蛛网这时粘住的是一只苍蝇,而不是一片树叶,因为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不同,这就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原理。然后,就触发了蜘蛛沿着蛛网爬过去捕捉猎物的行动。

事件驱动的架构(Event driven architecture,简称 EDA)是一种促进事件产生、侦测、消费和响应的架构模式(architecture pattern)。这种架构模式可以应用于在松散耦合的、软件组件和服务之间传输事件的信息技术系统。亦即,当用 SOA/中台模式完成了企业信息系统解耦的任务后,需要应用 EDA 的架构模式,来促进业务的智能化实时响应。

事件是对事实状态的捕捉(例如蛛网的状态、教堂的钟声),事件发生在事物变化的连续流中,正所谓“子在川上谈,逝者如斯夫”,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万事万物如同滔滔逝水,而一个事件则是智者采撷的一朵浪花。通过利用连续的信息流(stream),应用程序不仅可以近乎实时地做出反应,还可以根据过去发生的事情(即知识),来推断未来,采取主动性行动。

从去年开始,我跟很多企业家交流时,他们都提到对企业数字化的愿景是“事找人”,而不是“人找事”,这就是“事件驱动”的概念。

过去的企业数字化都是人去操作信息系统,人去执行预设的流程,做完事情后,被动地往信息系统里输入数据。例如,高价值产品的销售管理,传统的做法是销售人员(包括销售活动的支持人员)被预先分到某个地盘、某个客户,被动地接受商机、开展客户拜访,用CRM、SFA 系统来记录他的销售活动、处理销售合同;然而,企业家都希望能够有一种数字化的“事找人”机制,当市场产生一个需求时,能够被侦测到,并且正确地被分配到能够以最高效率和最大价值来处理这个需求的客户经理、售前咨询、商务支持等人员,智能化地推送任务,并且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来分配利益。

我们再设想一个场景,小区道路上如果有个小朋友把一杯饮料打翻在地上了,传统的流程及数字化方式是:有人发现地上有一滩污物,报告给小区保安,保安到现场来勘察情况后,报告给物业经理,物业经理判断情况严重性和处理方案,再通知清洁工来打扫,这就是传统的业务流程处理方式;而“事件驱动”模式之下,则是当饮料被打翻后,小区智能监控通过摄像头发现地上一滩水渍,判别这是什么事件,需要什么技能的人(例如是清洁工带个拖把来拖掉就好,还是要呼唤个工程师一起来处理其他什么损坏)来处理,并实时通知清洁工。

今天随着大模型、生成式 AI的兴起,生成式 AI 驱动的智能体(Agent)执行业务,会是企业数字化的未来(这个内容我过去写过很多文章,参见《大模型对企业有什么用|企业自动化的六个等级》,此处不赘述),而这样的未来就需要 EDA 架构作为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同时,“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s)是实施 EDA 的必要前提,狭义的“数字化孪生”是个制造业的数字化术语,而我认为广义的“数字化孪生”是基于流程智能,参见《企业运营GPS导航 | 流程仿真和流程数字化孪生》,只有数字化孪生才能实现真实世界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连续信息流。

前段时间,我跟某制造企业研发数字化负责人交流,他们的数字化孪生搞了近十年时间,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到客户现场的安装和运行,实现了全空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积累了海量数据,现在他们的设计工程师在设计新产品时,当设计一个部件,数字化平台智能够推给他强制性或者建议性的设计任务(例如某个性能合规要求),就像你在电商上的购物推荐一样。

EDA还有助于提高微服务架构的持续可用性。对于企业级IT团队来说,采用事件驱动的开发是下一代数字化的基础。IT团队需要能够以云原生风格设计、开发、部署和操作事件驱动的解决方案。

那么 EDA 是啥样的呢?我从非技术人员能理解的角度描述是:

正如“中台“并不是阿里在几年提出来的,或者说阿里只是发明了这个名词, EDA 也并不是一个新课题,这个架构提出也有十多年历史了,业务流程数字化的基础就是事件驱动,事件驱动流程(EPC)是 90 年代就有的流程工程化理论,只是由于各种技术条件限制,这种流程工程从流程的规划建模到部署执行之间是脱节的,而且没有实现智能驱动和自动化(参见《企业业务流程究竟要分成几级,流程图画得究竟要多细?》《为什么业务流程建模听起来很好,大多数企业却根本用不起来》)。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实现EDA架构的技术方案在不断推陈出新。我认为 EDA 是 SOA 之后的下一代企业数字化架构,如果 SOA 俗称中台,那么我希望 EDA 俗称“企业神经”,能被中国企业广泛接受。


上图来源:IBM 的 EDA 参考架构文献,2022


‍‍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果Georg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