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碳中和

其他

石油化工全产业链框架图

石化炼化产业链石化碳一产业链石化碳二产业链石化碳三产业链石化碳四产业链石化芳烃产业链氯碱产业链纯碱产业链化肥-氮肥产业链聚酯产业链橡胶产业链聚烯烃产业链光伏产业链有机硅产业链中氢和航是一家专注于数字智能化绿色制造转型升级的碳中和科技服务公司。通过打造碳中和绿色技术数字平台,构建产业伙伴生态,将创新的碳中和绿色技术和ESG体系相结合,构建工业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中氢和航已与16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与生态伙伴共同构建了20多个碳中和绿色技术场景化解决方案,为中国工业制造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铺平了绿色数字化道路。中氢和航自成立以来,就只做了一件事:用智能科技引领商业,让绿色低碳覆盖产业。为的是实现三大目标:①通过AI赋能中小企业实现绿色产业升级;②孵化中小企业成长为高精尖小巨人,加快进入绿色低碳智能化时代;③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向零碳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温馨提示:加入【中氢和航产业联盟】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10月1日 上午 10:08
其他

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制度即将退出!

9月27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建立健全汽车碳排放标准体系,研究将现有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管理政策逐渐向碳排放管理转变,探索建立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机制。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正积分供应量远超负积分,供大于求。正向积分已经严重过剩,交易价格下滑严重。工信部2023年度双积分明细显示,国内车企2023年全年共计产生了-443万油耗负积分、4092万油耗正积分、-49万新能源负积分、2111万新能源正积分,。正负积分之间的差值进一步拉大,2023年所需的新能源正积分数量总计为342万,仅比亚迪一家,2023年有765万正积分可以出售。此外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度双积分实施情况报告,2022年度双积分交易总额30.5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度的109.4亿元下滑72%,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订单均价为1128元/分,同比下滑46%。随着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蓬勃发展,同时有了碳排放约束等节能管理办法,该制度有了调整必要性和替代方案,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制度即将逐步退出。1、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制度?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全称“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燃料消耗量积分:要求汽车制造商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未达标的部分将产生负积分,企业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油耗或购买积分来弥补不足。新能源汽车积分:鼓励企业生产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每生产一辆符合标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获得相应的正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来抵消燃料消耗量负积分,也可以出售给其他制造商。2、如何实施机制积分计算与管理油耗积分:根据企业生产或进口车辆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与设定的目标值来衡量。达标时,企业将获得正积分;未达标则会产生负积分。新能源积分:根据车辆的续航里程和企业新能源汽车比例要求来确定。生产或进口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越多,积分越多。超出目标的新能源汽车将产生正积分,反之为负积分。积分交易与抵消新能源汽车积分与油耗积分可以相互抵消,即新能源汽车积分可以用来抵消燃料消耗量负积分。如果企业在某一年度内无法通过自身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抵消负积分,那么它必须从其他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积分,否则将面临罚款或其他行政处罚。积分池制度为进一步稳定积分交易市场供需平衡,引入“积分池”管理制度。当年度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与负积分供需比超过一定倍数时(如2倍),启动积分池存储。允许企业按自愿原则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存储至积分池,以备未来使用或出售。政策监管与调整政府部门对积分交易过程进行监管,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合法性。根据市场变化和政策效果,适时调整积分计算方法和交易规则。2023“双积分”比亚迪、特斯拉前大量合资品牌不达标2023年双积分成绩单,可以看到,平均燃料消耗量达标的企业共有67家。其中,比亚迪果然不负众望,旗下的两家公司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分别为9007849和5632062,共产生积分数量分别为4528054和3163943,是“双积分”最多的企业。而紧跟其后的则是特斯拉,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3798184,共产生积分数量为2869673,虽说是第二名,但比亚迪实在是遥遥领先,分数上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而第三名的广汽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3419631,共产生积分数量为2026577,与2022年相比进步了1名。当然,我们也发现,这些不达标的企业,以合资品牌车企和进口车企居多,当中也有个别自主品牌,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企业会不达标。目前,很多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即使推出了新能源产品,销量表现也不太理想,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些车企在的“双积分”会不达标了。同时,“双积分”考核标准越来越严格,也是导致不达标的企业不降反升的原因之一,这是为了倒逼车企加快新能源化发展的步伐,对于新能源领域处于落后位置的车企来说,压力必然会越来越大。政策积极影响及弊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双积分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推动了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减少碳排放:有助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符合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提高行业竞争力:促使汽车制造商更加注重产品的能效和环保性能,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面对消费市场和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持续变化的新形势,双积分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例如,研究双积分管理政策向碳排放管理政策转变等,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需求。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最新全文(2017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10月1日 上午 10:08
其他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30日,下午)习近平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诚挚问候!向关心和支持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致以衷心感谢!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建立卓越功勋的老一辈领导人,更加怀念为新中国建立和走向富强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可以告慰他们的是,他们追求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欣欣向荣!同志们、朋友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今天,我们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和意志,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性质,牢记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同志们、朋友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定不移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血浓于水。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历史的车轮谁都无法阻挡!人类共处一个地球,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我们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志们、朋友们!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同时,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定会有艰难险阻,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南岳衡山有副对联说得好:“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战胜一切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我们坚信,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现在,我提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中国繁荣富强和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为在座各位来宾、各位同志、各位朋友的健康,干杯!来源:中国政府网、新华社中氢和航是一家专注于数字智能化绿色制造转型升级的碳中和科技服务公司。通过打造碳中和绿色技术数字平台,构建产业伙伴生态,将创新的碳中和绿色技术和ESG体系相结合,构建工业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中氢和航已与16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与生态伙伴共同构建了20多个碳中和绿色技术场景化解决方案,为中国工业制造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铺平了绿色数字化道路。中氢和航自成立以来,就只做了一件事:用智能科技引领商业,让绿色低碳覆盖产业。为的是实现三大目标:①通过AI赋能中小企业实现绿色产业升级;②孵化中小企业成长为高精尖小巨人,加快进入绿色低碳智能化时代;③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向零碳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温馨提示:加入【中氢和航产业联盟】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10月1日 上午 10:08
其他

崛起!中部六省(晋、皖、赣、豫、鄂、湘)正布新棋局

新华深读|十个维度给新一轮中部崛起画像中秋假期,名不见经传的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倍左右。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取景地山西的旅游。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大同、忻州、朔州等地旅游订单较端午假期增长近四成,“90后”和“00后”游客占比接近50%。2024年8月23日,游客在隰县小西天景区参观。亚明摄9月上旬,湖北荆门至荆州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这意味着湖北即将成为全国第9个、中部第5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9月下旬,安徽合肥举办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安徽制造”乃至“中部制造”再次破圈……在经济承压的时刻,频频传来的好消息,凸显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的中部地区正在注入崛起的新动能。这一次,关于“崛起”的表述前缀是“加快”!今年是“中部地区崛起”提出20周年。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指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又会迎来新一轮高潮”;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显然,让中部“脊梁”挺起来的要求十分迫切。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面积占全国1/10,人口占全国1/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中部六省均进入全国GDP前20位,经济总量占全国1/5多。近年来,中部省会频频以“文旅网红”“经济黑马”的形象出圈,中部地区文旅消费、新能源、新制造业的表现屡屡令人惊艳。与此同时,同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相比较,专家对中部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有共识:内聚力不强、协同性不够、合作黏性不足,与“抱团取暖”形成有机关联的整体板块相比,更倾向于分散出击,各显神通……改革再出发!在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之下,中部地区崛起呈现哪些新动向、新特点、新的可能性?跑出“黑马”的同时,如何跑出更多“千里马”?让我们从十个维度观察和分析。(一)粮食:靠“天赋+努力”坐稳中国“第一大粮仓”“湖广熟,天下足。”中部有黄河、淮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等丰富水系孕育了鱼米之乡。如今,中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粮仓”。这是2023年10月16日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周家坝村拍摄的稻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文
9月30日 上午 11:48
其他

中国能源安全的最高战略

一、“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形成背景(一)能源安全形势变化呈现新特点近年来,全球和国内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国际能源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争端不断,能源资源国政策频繁调整,多重因素叠加对全球能源供应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国际油价和天然气价格频繁波动,极大影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稳定性。二是能源供应链风险加大。全球化背景下,能源供应链日益复杂,风险也随之增加。各类突发事件可能导致能源供应链中断或受阻,严重影响国家能源安全。特别是全球疫情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生产和运输带来巨大挑战,暴露了现有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三是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与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但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化石能源仍占据主导地位,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虽然迅速,但其天然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导致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仍无法快速提高。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不均,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近年来,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压力加大,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五是能源技术创新进入关键期。全球能源技术创新进入关键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储能技术、氢能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能源科技创新的步伐显著加快。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材料方面还存在“卡脖子”,需要继续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六是国际能源合作面临新挑战。国际能源合作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一些国家采取能源独立和封锁政策,国际能源市场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受到影响。七是能源安全观念逐步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能源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传统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逐步扩展到包括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技术安全和国际合作等多维度的综合安全观。3.8万字概述《国家“十五五”规划(2026-2030)》(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基础1、中国古代国家能源安全思想中国古代的能源安全思想虽然未有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理论,但从诸多文献和历史实践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能源管理和安全保障理念,这些思想对现代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对能源的认识和利用已有一定基础。《管子》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利用风力、水力等自然资源的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效率,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能源利用的智慧和创造力。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后,对能源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进一步系统化。秦始皇时期的都江堰工程,是利用水资源进行大规模灌溉工程的典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汉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通过国家垄断盐铁等重要资源的生产和销售,保障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安全。这些措施表明,古代中国已经认识到能源资源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宋朝时期,煤炭的广泛使用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水排、风力磨等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能源利用和管理取得显著进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明清时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行“封山育林”政策,防止滥伐滥用,保障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清朝时期,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北方为中心的煤炭生产和供应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能源保障。中国古代的能源安全思想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国家在能源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可持续利用。最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实现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应在发展中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家能源安全思想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经历了从资源保障到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依赖国内煤炭资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迅速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加大石油勘探和开发力度,逐步实现石油自给;随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能源产业逐步市场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的急剧增加,开始加大能源进口,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进入21世纪,提出了“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战略,逐步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可再生能源发展。3、“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系统性战略,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关于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的思想,为该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反作用。能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就是通过调整和优化能源生产关系,促进能源生产力的提升,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消费,调整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供给的多样性和安全性,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二是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全球化,认为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能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源,其合理配置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能源革命和国际合作,正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和利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要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给体系,推动国际能源合作,通过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保障,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理念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源社会化和全球化的思想,也契合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配置规律,有助于实现全球能源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三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自然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都是为了实现能源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能源消费革命强调节能减排,推动低碳消费;能源供给革命强调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能源技术革命强调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源体制革命强调通过政策和制度保障,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这些举措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推动能源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促进能源惠民,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效,降低能源成本,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改革创新,优化能源管理和服务,提高能源服务质量,增强人民的满意度。八大机构
9月30日 上午 11:48
其他

“双碳”战略既是我国大国担当,也是我国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国运之战”

2024年年初,世界气象组织正式确认,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高出1.45±0.12
9月30日 上午 11:48
其他

西气东输“新成员”上线,年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

9月29日,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建成投产,进一步促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助力管道沿线绿色低碳转型。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管道之后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战略通道,全长1745公里,管径1219毫米,设计压力12兆帕,年设计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其中新疆段管道长度583公里,起自新疆吐鲁番压气站,终至烟墩压气站,沿线设置4座合建站场和18座阀室,穿越大中型河流12处,穿越铁路和二级以上公路15处。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沿线以戈壁、荒漠为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社会依托较差。管道穿越火焰山下的吐鲁番市高昌区和鄯善县,夏季温度最高达47.8摄氏度;途径“百里风区”,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近140天,局部地段阵风超过12级。此外,管道与已建的西部原油管道、西部成品油管道、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4条管道并行敷设,部分管段穿越地形起伏较大的雅丹地貌区,所经石方段等级高,管沟开挖难度极大。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创新应用诸多先进技术克服重重困难。在沿线7处地震断裂带,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首次采用管径1219毫米、厚度33毫米、X80高钢级的大应变钢管,有效提高大输量长输管道在复杂地区应对地震变形的能力;首次大规模推广应用18米加长管,与使用常规钢管相比,减少焊口5000余道,环焊缝数量减少约三分之一,提升管道本质安全水平。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全部站场和阀室均推广应用光伏发电系统,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超36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362吨。该管道的建成投产,助力新疆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进一步畅通西部天然气资源后路,实现新疆资源优势转化,提升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整体输气能力。同时,通过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向沿线地区稳定供应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资源,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和推动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氢和航是一家专注于数字智能化绿色制造转型升级的碳中和科技服务公司。通过打造碳中和绿色技术数字平台,构建产业伙伴生态,将创新的碳中和绿色技术和ESG体系相结合,构建工业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中氢和航已与16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与生态伙伴共同构建了20多个碳中和绿色技术场景化解决方案,为中国工业制造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铺平了绿色数字化道路。中氢和航自成立以来,就只做了一件事:用智能科技引领商业,让绿色低碳覆盖产业。为的是实现三大目标:①通过AI赋能中小企业实现绿色产业升级;②孵化中小企业成长为高精尖小巨人,加快进入绿色低碳智能化时代;③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向零碳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温馨提示:加入【中氢和航产业联盟】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9月30日 上午 11:48
其他

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重磅发布《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

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其中指出,到2030年,煤炭绿色智能开发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持续优化,商品煤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领域用煤效能和清洁化水平全面提升,与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以下为原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发改运行〔2024〕13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在煤炭开发、生产、储运、使用全产业链各环节,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等手段,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及碳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活动,对于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能源安全,更好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以减污降碳、提高能效为主攻方向,以创新技术和管理为动力,以完善政策和标准为支撑,全面加强煤炭全链条清洁高效利用。 到2030年,煤炭绿色智能开发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持续优化,商品煤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领域用煤效能和清洁化水平全面提升,与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 二、构建绿色协同的开发体系 (一)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煤炭地质调查,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性勘查,完善勘查、开发、利用收益共享机制。运用绿色勘查技术,加强煤炭资源分类分级评价和煤矿精细化勘查,加大大型整装煤田地质勘探与评价工作力度,为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和产能平稳接续提供地质保障。加强煤与煤层气、战略性金属矿产等共伴生资源综合勘查。 (二)优化矿区规划布局。统筹资源禀赋、输送通道、消费需求等因素,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三区三线”空间管控要求,科学谋划煤炭产能布局,加强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开展规划环评,优先避让环境敏感区。合理规划黄河流域煤炭产业发展,依法开展水资源论证。推动矿区资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高标准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 (三)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将绿色开发理念和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原则贯穿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开采技术。科学划分矿区井(矿)田,合理确定煤矿建设规模,科学设置禁采限采区域,建设一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资源条件好、安全保障程度高、智能高效的大型特大型煤矿。加强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 三、构建安全环保的生产体系 (四)加快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新建煤矿原则上按照智能化标准设计建设,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要加快智能化改造,具备条件的要实现采掘系统智能化。重点推进开采系统智能决策自主运行、掘进系统工艺设备高效协同,采掘工作面实现超视远程控制与现场少人无人,推广应用固定场所无人值守、危险繁重岗位机器人替代,提升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管理水平。 (五)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新建煤矿应当同步建设配套的洗选设施,加快现有洗选设施改造升级,大力淘汰落后洗选产能。修订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加强瓦斯综合利用。以地级市为主体统筹矿井水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处理利用项目,加强矿井水处理先进技术装备应用。加强煤矸石分质分类利用处置,支持煤矸石规模化、无害化、高值化利用。 (六)推进节能环保升级。健全煤矿节能降碳标准体系,促进高能效技术和设备应用以及余热、余压等资源综合利用,深入挖掘生产系统节能潜力,合理降低煤矿生产能耗。煤炭企业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主体责任,足额提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确保专款专用。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利用采煤沉陷区和关闭退出煤矿的工业广场、排土场、巷道等地上地下空间发展新能源、储能和碳汇林草。 四、构建清洁完善的储运体系 (七)优化煤炭储运网络。不断完善煤炭铁路运输网络,提高大中型煤炭企业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加快既有运煤铁路扩能改造,完善铁路集运站布局,加强集疏运铁路建设,充分释放重载煤运铁路大通道能力。改善区域煤炭运输公路网结构,加强重点区域路网运行监测、应急处置,保障便捷高效通行。优化煤炭港口布局,提升铁路集疏港能力。合理布局煤炭储备,在煤炭主产区有序建设煤炭产能储备,在主要消费地区和运输枢纽布局建设储煤基地。 (八)提高储运清洁化水平。持续推进煤炭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鼓励从矿区源头开展“散改集”。进一步提高煤炭主产区中长距离煤炭铁路运输比例,打造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体系,有效防治运输中的扬尘污染。鼓励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和电动、氢能等新能源车辆短距离运输煤炭。提高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储煤设施清洁环保水平。提升沿海、沿江港口绿色集疏运比例,依法推动船舶靠港常态化使用岸电。 (九)提升煤炭流通效率。推动煤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融合发展,支持建设大型煤炭储配中心,鼓励精细化加工配送,促进储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在煤炭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动煤炭物流标准化建设。发挥煤炭交易中心作用,鼓励产品创新和线上交易,持续深化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 五、构建多元高效的使用体系 (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强化新上用煤项目源头把关,新改扩建用煤项目应达到环保绩效A级要求,并依法实施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替代方案不完善的不予审批。充分发挥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的供热能力,到2025年底,完成其供热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的关停或整合。加强重点区域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日常调度、预警提醒和工作检查。 (十一)推动煤电行业减污降碳。统筹电力热力需求、输送通道建设、新能源建设配套以及负荷侧调节能力、节能减排降碳要求等,合理布局建设清洁高效煤电项目。除必要的供热机组外,新建煤电项目应采用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调节能力好的先进机组。持续推进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鼓励煤电项目规划建设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稳妥有序做好煤电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十二)提高重点行业用煤效能。定期更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新建用煤项目原则上达到标杆水平,对于达不到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实施改造升级,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主要耗煤行业用煤技术跟踪,及时制修订技术标准,动态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落后用煤技术和设备。实施燃煤锅炉、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和节能环保综合改造,推动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发展与应用。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十三)有序发展煤炭原料化利用。加强煤基新材料应用创新,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煤基新型合成材料、先进碳材料、可降解材料等高端化工产品技术开发应用。加快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加强煤制油气等产能和技术储备。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耦合发展,打造低碳循环的煤炭高效转化产业链,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十四)加强散煤综合治理。坚持先立后破,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基础上,有序开展散煤替代。在落实气源等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鼓励采用工业余热、热电联产等方式及地热、光热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使用。稳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逐步减少农业生产用煤。到2025年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 (十五)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完善商品煤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储运和利用全流程的煤炭质量监管。鼓励优质煤炭进口。地方和企业结合实际明确电煤最低质量要求,电煤中长期合同应有明确的质量条款,并纳入履约监管。加快推进富油煤等稀缺特殊煤种资源保护性开采及高值化利用,重点地区要建立健全专项利用方案并推动落实,促进分质分级利用与煤化工、发电等一体化发展。 六、保障措施
9月30日 上午 11:48
其他

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碳汇计量监测方法试行

控排企业通过福建碳市场,购买福建林业碳汇(FFCER)用于抵销自身碳排放;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组委会,通过新建碳中和林实现会议碳中和;顺昌县法院在审理滥伐林木案时,引导被告人购买当地开发的“一元碳汇”,赔偿林业碳汇损失……
9月29日 下午 12:16
其他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绿色金融7大成果、3项签约、1份倡议

绘就湾区绿美新画卷”为主题,邀请来自政府、绿色金融界的重磅大咖,以及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企业代表等齐聚现场,共议绿色金融发展方向,展示联盟工作成果,为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建言献策。
9月29日 下午 12:16
其他

广州接棒澳门,正式开启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轮值主席(2024—2025)

9月28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年会在广州顺利举行。本次年会以“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9月29日 下午 12:16
其他

可再生能源革命: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大约170万年前,人类的先祖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生火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项技术,由此开始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打开了人类成为地球主宰的大门。人类先祖掌握使用火的技术170万年间,能源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自身也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停进化。从延续了百万年的薪柴时代,到为第一次革命赋能的煤炭时代,再到全面爆发的石油时代。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也使人类成为了这颗蓝色星球当之无愧的主宰。但随着人类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在支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生前曾发出警告,希望人类在100年内逃离地球,他认为地球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而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下带来的环境问题则是让他绝望的重要原因。碳排放,地球无法承受之重观察人类的碳排放纪录,我们可以惊讶的发现,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用了近6000年时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ppm增长到了280ppm,平均每年增长不到0.013ppm。但工业革命后,地球二氧化碳排放数量以每年2ppm的速度一路飙升,如今已是410ppm;相较于工业革命前,平均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飙升了150余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飙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化石能源过度使用难逃其咎,而随着能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这一数据或许会进一步增长。在这一过程中碳排放对地球造成的巨大伤害,已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过度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成因,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增加和大量生物灭绝等一系列由我们亲手造成的“天灾”。“或许约50%陆地因为海平面上升被淹没”“频繁出现的森林火灾、高温、暴雨……”“热到无法居住的热带地区”“加快114倍的物种灭绝速度”这些只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惨剧。此外,由于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每年也在威胁着500万人的生命;而最近的科学研究证明,全球气温上升或许会让人类更加深度的暴露未知病毒和疾病之中。化石能源所带来的过度碳排已经成为了脆弱的地球无法承受之重。能源安全,难以忽视的“X因素”2020年初,在疫情全球快速扩散的背景之下,由石油问题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再一次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紧张气氛。美股两周之内四次熔断,引发全球经济大幅波动,也为各国再次敲响了能源安全问题的警钟。而回溯此次全球金融震荡的根本原因则是全球主要产油国对产量产能问题上的分歧,其根本目的则在于联手控制石油价格。这也从本质上揭示了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中,由于资源禀赋分配不均,资源禀赋较差的国家在能源方面几乎没有话语权,更无法保障自身能源安全问题。而从二十世纪60年代石油正式成为人类第一能源以来,全球已经爆发三次大规模的石油危机,其背后的原因同样是化石能源在各国间的分布不均衡。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等待加油的汽车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其2019年发布的《新世界-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报告中对化石能源进口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提出了担忧:一是,从战略角度看,化石能源进口国容易因出口国的供应中断和价格波动产生能源安全问题,因此能源进口国在制定能源政策时往往束手束脚;二是,从经济角度看,高依赖进口将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并增加相应的经济风险,进口化石能源也可能对一些进口国的贸易平衡造成巨大负担。近年来,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形势日益纷乱复杂,国际上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能源安全问题也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X因素”。易得与可负担,8.4亿人的渴望在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之下,能源价格的可负担性及易得性也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截止2017年全球仍有多达8.4亿人口生活在完全黑暗的无电环境中,有96个国家未实现100%供电。全球获得电力供应人口比例变化及预测电力的“可负担性”仍是导致这些地区无法摆脱无电状态主要因素。数据显示,在26个最缺电国家中,占40%的贫穷家庭将其每月家庭支出的5%以上用于30千瓦时的电力消耗。在这些国家中,有2.85亿人能够获得电力,但是却无法持续负担生活中基本的用电量。与之相对应的是,大概三分之一的缺电国家存在电费相对较高的状况,超过每千瓦时0.15美元,相当于每月仅仅30千瓦时的用电量便需要花费超过4.5美元。各国最穷困的40%家庭电费所占收入比例在“可负担性”之外,稳定性也是制约无电地区电力供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约三分之一的电力不足国家都面着经常性的电力供应中断,落后的电网建设不仅使有限的电力供应无法发挥重要作用,在非洲一些欠发达国家,甚至有超过50%的地区仍无法接入电网。易得、稳定、可负担的电力供应使他们的一致渴望。光伏,可持续发展的希望201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十七个方面提出对于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努力方向。当我们审视这些目标时,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革命已经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光伏无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种类,也将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中坚力量。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环境角度而言,削减碳排无疑是解决当下环境问题的核心所在,而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无疑是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以光伏发电为例,光伏发电运行期间无投入、零排放,是完全低碳绿色的能源,可以大幅减少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而隆基则更进一步提出了“Solar
9月28日 下午 6:51
其他

强烈信号!!多项重磅金融政策密集出台,速看→

近日,多项重磅金融政策密集出台释放稳预期强信心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一图读懂↓来源:新华社中氢和航是一家专注于数字智能化绿色制造转型升级的碳中和科技服务公司。通过打造碳中和绿色技术数字平台,构建产业伙伴生态,将创新的碳中和绿色技术和ESG体系相结合,构建工业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中氢和航已与16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与生态伙伴共同构建了20多个碳中和绿色技术场景化解决方案,为中国工业制造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铺平了绿色数字化道路。中氢和航自成立以来,就只做了一件事:用智能科技引领商业,让绿色低碳覆盖产业。为的是实现三大目标:①通过AI赋能中小企业实现绿色产业升级;②孵化中小企业成长为高精尖小巨人,加快进入绿色低碳智能化时代;③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向零碳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温馨提示:加入【中氢和航产业联盟】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9月28日 下午 6:51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

导读习总书记指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五五”时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2024年,“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最大的焦点之一,不仅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成为C位热词,引起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习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指引。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要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分解,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FT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中共中央政治局2024年1月31日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第十一次集体学习,重点就是新质生产力。通过官方报道,中央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具有前瞻性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对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深化了对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涵,深入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要发展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的问题;高度肯定了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回答了为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怎样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问题;深刻指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和现实路径,深入回答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和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避免陷入一些误区。
9月27日 下午 5:21
其他

大势所趋!教育部公示新增20个碳中和领域专业!赶紧报考—>

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据统计,2024年度拟新增本科专业535个,涉及353所高校。其中,新增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等20个碳中和领域相关专业。涉及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大学、江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8所高校。整理如下:中氢和航是一家专注于数字智能化绿色制造转型升级的碳中和科技服务公司。通过打造碳中和绿色技术数字平台,构建产业伙伴生态,将创新的碳中和绿色技术和ESG体系相结合,构建工业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中氢和航已与16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与生态伙伴共同构建了20多个碳中和绿色技术场景化解决方案,为中国工业制造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铺平了绿色数字化道路。中氢和航自成立以来,就只做了一件事:用智能科技引领商业,让绿色低碳覆盖产业。为的是实现三大目标:①通过AI赋能中小企业实现绿色产业升级;②孵化中小企业成长为高精尖小巨人,加快进入绿色低碳智能化时代;③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向零碳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点击下方图片进入
9月24日 下午 5:54
其他

国家发改委:大力实施新一轮节能降碳行动,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发改委9月份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协调职责,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开展了3方面工作:一是统筹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7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首次对绿色转型作出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路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我们支持有关地方先行先试,今年以来会同有关方面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雄安新区、内蒙古等地绿色发展有关文件。二是加快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报请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相关政策框架。出台完善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发布55项产品能效等重点领域标准。推进首批35个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三是加力实施新一轮节能降碳行动。报请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实施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电解铝、数据中心等6个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推进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作由“施工图”转变为“实景图”。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重点从4个方面推动工作。一是制定《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重点任务清单,压实部门责任,进一步细化政策举措,以更大力度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制定出台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三是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应用,修订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启动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申报遴选工作。四是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碳达峰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支持地方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创新。文字实录金贤东: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欢迎大家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份新闻发布会。我先通报两方面情况,之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第一方面,投资项目审批情况。1—8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3个,总投资6731亿元,其中审批53个,核准30个,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第二方面,近期出台的政策文件情况。第一项,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意见》围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能源转型、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5大领域,从全面节约、绿色消费、科技创新等3大环节,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下一步,我委将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会同有关方面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二项,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立足解决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不通畅等问题,提出6方面19项政策举措,推动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下一步,我委将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区域,推动加快打造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第三项,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关于建立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的通知》。《通知》明确要建立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政策为支撑的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提出了建立重点领域项目常态化推介机制、加大民间投资项目融资和要素支持力度等政策举措。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持续完善项目投资、融资、要素支持等政策,不断提升促进民间投资工作的成效。以上是我向大家通报的内容。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媒体。2024-09-19
9月21日 下午 12:19
其他

中国碳中和未来五十年展望

核心洞察:01
9月18日 下午 11:16
其他

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基本形势

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中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光伏制氢在我国西北区域已具备经济可行性

光伏发电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绿色清洁能源,近年装机规模不断增大,但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阶段性供电等问题,增加了电网调度难度。随着光伏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光伏发电将面临增加储能问题,这就为光伏发电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光伏发电制氢用于天然气掺烧、燃料电池,可丰富终端用户用能多样性,保障能源安全,也是解决光伏发电所面临问题的一种途径。光伏发电技术和制氢技术都较为成熟,光伏制氢系统技术研究相对较多,但还未出现大型工程。光伏制氢技术主要集中在光伏制氢联合运行模式优化与光伏制氢系统设计及优化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设计优化,对于整个系统的经济性缺乏研究。本文重点研究光伏制氢经济性,并与传统行业制氢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光伏制氢提供发展路径建议。1光伏制氢技术路线光伏发电制氢主要利用光伏发电系统所发直流电直接供应制氢站制氢用电。光伏直流发电系统相比传统电站减少了逆变和升压的过程,主要设备设施包括光伏组件、汇流箱、支架、基础、接地装置等,光伏组件可根据制氢站输入电压和电流要求进行串、并连配置,从而提高系统效率。电解水制氢目前技术成熟、设备简单,运行和管理较为方便,制取氢气纯度较高,无污染,主要有3种技术路线。碱性电解槽制氢。该种电解槽的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制氢,价格较便宜,效率偏低约70%~80%,主要设备包括电源、阴阳极、横膈膜、电解液和电解槽箱体组成,电解液通常为氢氧化钠溶液,电解槽主要包括单极式和双极式。聚合物薄膜电解槽(PEM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重磅!2022年中国及31省市新能源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

本文核心内容:新能源行业政策历程、国家层面新能源行业政策、31省市新能源行业政策、31省市新能源行业发展目标。1、政策历程图新能源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十五”规划至“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到“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再到“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的变化。“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从“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开始,规划提出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小型水电和农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至“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合理把握新能源发展节奏,着力消化存量,优化发展增量,新建大型基地或项目应提前落实市场空间;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家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指引。2、国家层面政策汇总及解读——国家层面新能源行业政策汇总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设规范、安全运行规范、能源发展机制和标杆上网电价等内容,2014-2022年6月,我国新能源行业重点政策及政策解读汇总如下: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下同。——新能源行业重点政策解读(1)《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202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指引:《实施方案》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发展:传统电力系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来打造规划设计理念和调度运行规则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在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上做系统性安排:鉴于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等,《实施方案》立足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实施方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十四五”风光等主要新能源已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金融支持政策力度需要加大,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实施方案》提出三方面政策举措:(2)《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系统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能源革命的历史性成就,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新阶段中国能源安全发展战略的主要政策和重大举措,旨在让国内外社会全面了解中国能源政策和发展状况。——国家层面新能源行业发展目标解读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能源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务艰巨。为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2022年3月1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指导意见》还提出以下重点任务:3、各省市层面的政策汇总及解读——31省市新能源行业政策汇总截至2022年6月20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基本出台当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等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在“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对新能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和绿色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及规划:——31省市新能源行业发展目标解读“十四五”期间,我国主要省份都提出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目标。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重点省市提出了至2025年末的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以及风电、光伏发电等装机量目标。“十四五”期间中国代表性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新能源行业发展目标汇总如下:👇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储能系列之一——核心赛道和相关上市公司

01储能?储能技术是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核心。1.1)什么是储能?储能(stored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

现将《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2022年7月28日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光伏电池HJT产业化加速

以P型硅片为基础的PERC光伏电池系目前主流的电池片技术,但其极限转换效率仅有24.5%,效率提升的瓶颈愈发明显。相比之下,HJT电池工艺流程简化、降本提效路径清晰,被认为是最具长期发展空间的N型电池技术路线。HJT电池的双面率在95%以上,具有天然的双面发电优势,电池采用低温工艺,适宜做薄片化,降本潜力大。而且,HJT制备工序简单,主要为清洗制绒、非晶硅薄膜沉积、TCO制备和电极制备,相较于9道工序的PERC电池以及12道工序的TopCon电池,良率较高。未来,HJT更容易实现设备的标准化以及产线的流程化,进而推动HJT电池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应用。HJT电池四个生产步骤对应的设备分别为清洗制绒设备、PECVD、PVD以及丝网印刷机,为国产化替代创造了机遇;长期来看,硅片薄型化、设备及浆料国产化会共同促进HJT进入产能爆发期。N型电池从TopCon到HJT目前占据市场主流的光伏PERC电池自2012年起量产,2018年以后呈爆发式增长,2020年市场份额达到87%;2021年,规模化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均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1%,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采用PERC技术的多晶黑硅电池片转换效率达到21%,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距离转换效率极限24.5%越来越近。考虑到P型硅片最大的问题在于硼氧复合体的光衰影响转换效率,N型硅片正在接替P型成为下一代电池片技术的发展方向。N型硅片的少子寿命长,且金属污染对少子为空子的N型硅片影响较小,N型硅片掺杂磷而非硼,可以从根源上消除硼氧复合体的衰减影响,因而转换效率相比较P型硅片更高。目前市场上较为主流的N型电池技术包括TOPCon、HJT以及IBC电池等。TOPCon极限效率为27.5%,效率更高,产线改造成本低,已成为未来2-3年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HJT量产效率高,降本路线清晰,或将成为更长期的电池主流技术;IBC转换上限更高,但尚不具备经济性。TOPCon是2013年德国提出的一种N型单晶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在电池背面先后制备隧穿氧化层和磷掺杂多晶硅层,形成钝化接触结构。在工艺技术上,TOPCon电池技术与传统PERC电池的主要区别在电池背面先制备一层超薄氧化硅,然后再沉积一层掺杂硅薄层,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可有效降低表面复合和金属接触复合。目前双面TOPCon电池的实验室最大效率为22.5%,单面TOPCon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约为27.1%。TOPCon电池生产线可在原有的PERC电池生产线上改造,据测算,每GW改造成本在0.5亿-0.8亿元,出于向N型硅片电池转型的必要性和性价比考虑,拥有大量PERC电池产线设备的企业会倾向于选择TOPCon电池作为过渡。HJT电池全称为本征薄膜异质结电池,是以N型单晶硅片为衬底,PECVD设备采用I-IN-P分层高品质非晶硅钝化连续镀膜技术完成镀膜,通过将N型硅片在正面依次沉积本征非晶硅薄膜和N型非晶硅薄膜,而在背面依次沉积本征非晶硅薄膜和P型非晶硅薄膜形成背面场,在电池正背表面沉积透明氧化物导电薄膜TCO层及金属叠层,利用金属栅线技术在电池正背面形成金属电极,从而形成电流传输的P-N结。相比之下,传统镀膜工艺通常采用IN-IP镀膜工艺,在同一腔体内完成多层薄膜沉积,容易产生非晶硅薄膜交叉污染的情形,需要9-10道工序,对应良率约为98.5%;TOPCon技术由于添加LPCVD、硼掺杂以及绕镀清洗设备三道工序,工序环节的数量进一步提升,尤其是LPCVD环节导致电池片的良率仅为90%-95%,而对于1GW的电池片的生产,3.5%良率差异对应的生产成本差异在500万-600万元。降本潜力大HJT的良率相对较为可控,主要优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低温工艺,加工温度低于200℃-250℃,一方面可以降低能耗,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降低硅片的热损伤,有利于硅片薄片化,从而降低成本;二是无PID效应,HJT采用N型衬底硅片,掺杂磷,没有P型硅片面临的硼氧复合、硼铁复合问题;三是低温度系数,HJT高温与低温环境都表现出较好的温度特性;四是双面对称结构,可提高电池发电收益;五是高开路电压,本征薄膜能够有效钝化晶体硅与掺杂非晶硅的界面缺陷,开路电压高于常规电池。HJT组件效率更高,意味着电站环节单位瓦数组件所需要的支架、线缆等成本可被进一步摊薄。从电池本身的结构来看,HJT电池的双面率大于90%,相比于PERC电池超过70%的双面率更具优势,有望实现更高的发电量,优势十分突出。据SolarZoom,2020年HJT电池生产成本为每瓦0.9元,相比于每瓦0.72元的PERC电池,生产成本仍高出0.18元,主要来自硅片、银浆和设备三个方面。HJT电池的硅片和浆料成本分别占总成本的53%和25%。以166电池片为例,单片PERC电池银耗约90mg,单片HJT电池银浆耗量约200mg,降低银浆成本至关重要。通过在铜表面包裹银粉以替代纯银的银包铜技术可大幅降低银耗,通过高精串焊技术把栅线做细、做少也可减少银耗。低温银浆市场有望实现进口替代,价格可从进口的每千克6500-6800元降低25%左右至5000元以下。据测算,国产化银浆的应用和银包铜技术推广有望在2022年助力HJT每瓦降本约0.165元,快速缩小与PERC之间的成本差距。此外,生产TCO薄膜的ITO、SCOT、IWO、ICO四种主要靶材的国产化也会大幅降低HJT电池的成本。中信建投预计,2022年年底,每片HJT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全球石油和我国资源分布与世界排行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现代工业基础,也没有现在美好而便利的生活。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享受了石油带来的便利性,但是也要注意到石油的现况,其实世界各国的储量是有限的。随着科学探索,我们国家发现了很多大型的油田,也刷新了油田储量的记录。由于人口基数大,石油的消耗量还是比较大的,很多时候也依赖于进口,世界各国的石油消耗量各不一样。大家是否知道我们国家的石油资源到底有多少呢?石油储量在世界上能够排在第几呢?一、石油资源分布介绍如果把目光放到全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两个国家的石油储量是非常大的。一个是沙特阿拉伯,另外一个是委内瑞拉,分别是中亚和南美洲的国家,这两个国家的探明储量都已经达到了3,000亿桶。加拿大境内的石油探明储量已经达到1,678亿桶,目前伊朗官方的石油储量是1,556亿桶。大家看下面的表格就可以了解,排名靠前的国家都有着很多石油储备,并且石油储量已经达到了非常惊人的程度。至于说石油储量为什么那么多,我们要清楚石油是怎么来的。石油的来源主要是地球运动,慢慢地让数亿年前的动物尸体和植物演变成了石油,所以石油是难以再生的宝贵的工业资源。另外我们要注意,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聚酯纤维、平时使用的塑料、开车所需要的燃油和汽油都是从石油当中提纯出来的,可以说石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料。石油当中含有十几种物质,经过不同工厂的提纯演化成不同的产品。其中汽油和燃油是非常主要的,这是传统汽车必备的燃料。还可以从石油当中提炼到沥青,可以说沥青是用来铺路的重要原料之一。根据官方所公布的数据,排名前10的国家都是很有实力的。其中我们要清楚,排名第一的委内瑞拉也是跟我们国家有长期合作的,我们常年用轮船往返于委内瑞拉和中国之间。委内瑞拉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常年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原油。从下面这张图来看,目前世界主要产油地就是两个地区,一个是中亚,另一个就是美洲。而美洲主要是以南美洲为主,这两个地方都有很多工业设备。诸多的国家也靠出口石油赚得盆满钵满,很多企业管理层和国家行政人员也成为了富豪。二、我们国家的石油现况我们国家近5年来一直保持着14亿人口的总量,对石油的需求量一直都是非常大的。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大多数的石油储备集中在少数的大油田,但每一个城市都有很大的石油需求,这就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的现状。石油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础,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依赖石油,石油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如果石油量少了,那很多的基础产品和基础设施的供应也会减少。就比如说汽车发动机是需要以石油为基础的,在社会当中也不能缺少它。现阶段国家也在提倡研发更多的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每一桶石油都要物尽其用。如果大家留意到新闻的话,就会发现石油行业已经有了更大的变化,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会对这一行业产生新的变革。就目前的情况,排名前4的国家已经占据了世界上一半的石油储量。如果他们有什么样的变化,或者有什么样的危机,就会严重的影响稳定,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尝试优化能源的结构。我们的石油储量在260亿桶左右,国家每年培养一些科技人员在全国范围之内勘探更多潜在的石油资源。近年来也有一个又一个的油田问世,目前官方探明了在渤海湾有着数亿的石油储备。这是一个值得开心的事,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资源更多了。三、石油行业的影响和前景说到前景,我们来看一下石油开采的成本。根据现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统计,我国每年都要在石油开采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开采一个油田的成本非常高,平均下来每一桶原油的成本都在40美元以上了。对比一下国内外的行业前景,沙特阿拉伯开采的石油较多,而且每一桶的成本基本上低于10美元。一方面是他们的储备多,而且这些原油储存在地表比较浅的位置,而且多数都是深层的石油。对于他们来说,出售石油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国家也在大力地发展其他的能源,例如说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由于技术还在研发当中,所以很难大批量的推广,总之各种新能源还是在慢慢的推广中。风力发电主要应用于西南和西北地区,目前的产量还是比较少的。在工业发展迅速的情况之下,资源并不是那么多,而且我们的人口还这么多,人均石油资源不多。目前很多人也发现了石油行业潜在的各种问题,受国际环境影响,容易在短时间之内出现波动。就近几年的现况而言,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时候石油价格大涨或大跌,也会影响到出口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发展周期。结语:石油作为我们重要的工业基础,也是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值得我们去了解。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明白,这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中美暂停气候变化合作,美国急了!

我国外交部宣布采取以下反制措施,3个取消5个暂停!其中“暂停中美气候变化商谈”让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更是表示,“中美是最大的排放源,如果我们不能一起带头在气候问题上采取行动,整个世界将承受后果”。克里为了证明中国的这一反制措施是“错误”的,列举了三个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倒打一耙的所谓的理由:一、克里声称,美国从第一天起就明确表示,我们与中国在气候方面的合作必须与我们两国面临的其他困难、问题分开。二、克里声称,气候危机不是一个双边问题,不是地缘政治或意识形态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因为双边分歧而阻碍现存跨国问题的进展。三、克里声称,中国暂停气候合作并不是在惩罚美国,而是在惩罚世界,尤其是惩罚发展中国家。这已经不是美国首次就气候问题、碳排放问题发布颠倒黑白言论,我国外交部此前也做过全面的回应。我国只是暂停中美气候变化商谈,不是永久取消,更不是不减排,事实上我们国家一直坚持履行大国责任,一直在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前进,而且放眼全球我国在减碳减排方面做的都是极为出色的。外交部对此回应表示:美国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不应转嫁责任,不应奉行“双重标准”。◆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1850年到2011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7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都要求发达国家偿还历史债务。◆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而是气候变暖的受害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环境部长韦拉·莫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表示:“因为它们(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活动,我们成为全球气候问题的受害者,正承受着他们制造的气候后果。这绝对不公平。”◆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不仅是认真负责的参与者,更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派。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间只有30年,而欧盟、美国、日本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中国在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所做的贡献基本上都占全球总量的30%-50%,贡献显而易见。截至2020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煤炭消费占比由2005年的67%下降到2020年的56.8%。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全球光伏企业前20强中有15家是中国企业,前五名均为中国企业。全球十大风电企业中有七家是中国企业。中国过去10
2022年8月9日
其他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碳中和”不仅是能源问题,更是产业的重大转变

#金涌:化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表示,“人类最终能源靠什么?靠的是可再生发电,光伏、风电等等不用化石能源的发电,加上储电组成智能电网,就可以实现零碳电力系统。”人能不能够效仿自然的办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呢?可以。化石能源时代变成可再生能源时代,化石要从燃料变成材料的时代,材料要是循环利用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发展能耗非常小,产值非常高,性能非常高的产业。假如碳中和实现以后,中国就永远的摆脱了我们资源不足的制约。碳排放背景下石油的出路在哪?我觉得最重要的抓手还是因为石油要从燃料变成材料,我们现在已经有这种技术的发展,告诉我们完全可以用光伏或者风电,我们就可以发电,那么这样的话它的成本已经跟火电接近了。假如我们真正能实现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而不用火电了,我们电价又可以做得很便宜,那么这样的话很多化石燃料就不会变成燃料用了。石油也是一样,石油随着大家认为电动车是节能减排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那么石油慢慢也会从在汽车里燃烧,推动化石作为能源的时代淡出了。所以第一个大事我想我们石油的方向就是这个,比起其他的产业,它的技术内涵,由于全世界各个大石油公司的努力,实际它的本身的这种节能的空间已不是很大了,它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通过优化技术优化,可以提升的空间也只有10%-20%左右,所以石油化工要想做出巨大的变化是很难的。我们要把石油能更多的做乙烯,就要提升从源头改变,我们为什么要进口?我们的乙烯都是质量比较偏低的,都是线性低密度,线性低密度乙烯只能做薄膜,那么做高档的高性能的材料,比如双峰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等一系列新的高性能的聚乙烯材料,我们不会做,我们需要在材料上下功夫。我觉得石化的初步就是要做高新材料,高性能的、高品质的能够用的高端的,比如说碳纤维等等,从聚丙烯开始的丙烯氢碳化的这种,主要是在高性能材料上,是我们最重要的突破点,而且价格高,品牌多,需求大,所以石化我觉得对将来的贡献,就是提供一些高质量的高附加值的,自然万元GDP能耗就降下来了,所以要从这个角度上着力,是中国最需要的。汽车零碳排放最佳方案是什么?氢是一个非常好的化学元素,氢对于我们做化工的人,觉得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元素,可是氢它并不是一次能源。那么现在国际上大部分是由天然气制氢,现在来讲是全世界的主流,中国因为天然气比较贵,中国用煤制氢是比较便宜的。中国的制氢产业是非常大的,为什么?中国有非常大的肥料的生产,也就是氨(气),氨气里含氢是三个氢一个氮,还有就是甲醇产量都是千万吨级的,所以通过煤制氢,现在中国是主流,可是煤制氢在价钱上是最便宜的,可是它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很多的,生产一吨氢就需要排11吨的二氧化碳,那么将来氢气要想适应碳中和的需求,要把这部分氢气的制备,不要再用煤做了,假如我们氢能够用电解水的方法来生产,这样做的话就可以大范围的降低我们对二氧化碳排放,可是现在用电解水的方法制氢并不成熟。我觉得氢气它不应该作为燃料用,做燃料用它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假如它用来开汽车,所谓的氢燃料电池车,这样做的话电变成氢,大概能源转化效率就是好了也到不了50%。可是变成氢气,在汽车里通过氢燃料电池再配上电,能量损耗多少呢?也是50%。现在的氢燃料电池的能源转化器里就是50%,假如50%乘以50%,就是25%,假如你从电网里取电,通过制氢,然后再变电,然后开汽车,你的能源转化效率没有开车就(已经)损失掉了75%,再加上氢不好储存,不好运输,不好管束,非常容易渗漏,所以它有一定的问题。所以就说我们觉得氢气作为动力来用,我估计它在汽车行当里占的比例不会很大,这样的话我觉得氢作为燃料用应该不是它的主流。车假如要做到零排放,零碳排放,我认为最好的出路还是储电,是电池。人类最终能源靠什么?将来假如我们的电全部是用光电和风电生产的话,会出现不稳定,夜里没有阳光发不了电,一看云彩过来以后,发电效率很低,所以它是不稳定的。这种非化石能源的可再生的能源发电不稳定,一定要电池来保护。可再生能源加上储电才能上电网,过去由于储电能力不够,我们就出现了弃风弃光的(情况),没法上网的问题。那么储电需要建很大的储电装置,假如说有一辆车都是电动车,它的电池都可以同时作为稳定电网的储电的机制,我们就省了很多钱了,我们就不必要建那么多大的储电工厂,所以这个是又有另外一个外加的好处。将要组织国家倡导在电动车足够量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思路,为将来的整个的零电网供应很大的支撑,可以省很多的钱。那么国外也有这样的尝试,国内也有这种想法。将来的这种用电来驱动,我们有假如很便宜的绿电的话,我们就全部电气化的路是一定走成的。人类最终能源靠什么?靠的是可再生发电,叫光伏、风电等等不用化石能源的发电,加上储电组成智能电网,就可以实现零碳电力系统。这样的话我们就少收了几十亿吨煤,就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就是说我们将来是化石能源时代变成可再生能源时代,我们化石要从燃料变成材料的时代,材料要是循环利用的时代。“碳中和”仅仅是能源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要实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大家绝对不能忽视,我们要在2060年我们要碳排放,净碳排放要做到0,可是同时我们还要做另外一个事儿,就是我们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假如我们碳中和和经济发展同步实现的话,对我们的压力也更大了。我们必须要发展那些能耗非常小,产值非常高,性能非常高的产业,所以我们这种高耗能低产值的企业就会被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性能的产业代替。所以这个就是一个最重大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在40年之内一定要实现从一个工业化社会,转变成一个智能化社会,我们生产的东西少,质量高,价格高,二氧化碳排放少,碳中和就提出来更难的事儿,这就不(只)是我们化工(行业)的事儿,而(是)全社会的努力做到这一点。我们化工人就要生产,比如说我们石油化工要生产那种性能非常高的,高强度、高质量、高耐磨、高耐热等等高新的材料,价格高,制造高能性能的产品,因为高性能的高价值的产品,前提条件必须有高性能的材料,我们化工人就应该支撑高科技的发展,给提供高性能的材料,这个是我们更重大的任务。实现中国从工业化社会变成一个智能化社会,这个是我们所有化工人应该做的,所以碳中和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源问题、一个材料问题,它是个全面的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的一个思路。也就是说有人提出来说今后40年,无论你从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废弃、重新利用,生产环节的整个的结构,都要以碳中和作为重大的考量。就是说我们不只是要求我们的工业产品性能好,价值高,耗能少,而且要求它少二氧化碳排放,它生产过程、使用过程、废弃过程都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少的,要全生命周期的考量这个问题。所以就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非常宏伟,假如碳中和实现以后,中国就永远的摆脱了我们资源不足的制约。我们现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70%多了,天然气已经50%多了,我们发展会受到这种能源不足,甚至一些资源不足的制约。假如我们实现了碳中和,那真是我们是实现了中国的可持续的高速的发展,任何都不能阻碍我们前进了,所以碳中和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关于煤的清洁化利用)二氧化碳的问题,这个是一个最难的,最彻底的解决就是关掉火电,可是关掉火电会有很大的经济代价,国家的政策要在40年之内逐渐的淘汰火电,因为一个电厂它的生命周期也就40多年,假如我们有序的,从现在起不再建火电站了,我们逐渐的按照它的年龄逐渐淘汰,然后大量建的用可再生能源替代,这样的话就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为什么说“碳中和”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人能不能够效仿自然的办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呢?可以。我们接了一个题目,就是怎么把天上的二氧化碳或者是电厂排的二氧化碳,把它变成石头。它不到天上去了,变成石头,这个过程我们就用废弃的比如说混凝土,当然混凝土量要小,因为世界排二氧化碳太多,都是几百亿吨,我们要找一个更大的量的硅酸盐,就是我说的橄榄石、蛇纹石,它们储量有多少万亿吨,把这些碳酸盐和氯化胺反应,变成氯化物,氨气排出来了,这个氯化物在氨盐水里有氨,再加上碳酸盐的情况之下,通过通进二氧化碳就可以变成碳酸盐,就把二氧化碳储存下来了。我们可以完全通过这个就可以把气体二氧化碳变成固体的碳酸钙、碳酸盐,那么这个就是效仿地球初期的地质的变化,在实验室里我们已经做成了。当然现在经济上可能还不合算,可是假如碳税很高的时候,也许这个本来不可能、在经济上不合算的,就变成合算了,所以这是一个储备技术,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的技术,所以我们现在搞化工的人视野很宽,不只是石油了。各种行当,化石还有各种的先进材料,甚至于农业,我们也很关注,因为农业跟化工关系非常的密切,比如说肥料、农药、薄膜、土壤改良等等,所以我就希望我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底下,在不同领域折腾,就起一个催化剂的作用,一起能给国家做点事。我的能力有限,好在我们的年轻老师这一代非常聪明,非常有事业心,他们完全值得信赖。👇
2022年8月9日
其他

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洞察报告

导读中国的新型储能产业,目前还处在从研发示范到商业化发展初期的一个过渡时期。目前已经在整体解决方案、配套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落地示范项目的建设、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关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且新型储能的市场应用规模在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在初步显现。完整报告领取后台回复
2022年8月9日
其他

募资90亿!亿纬锂能(300014)大扩产?

8月8日,亿纬锂能(SZ.300014)发布2022年度定增修订稿,公司向控股股东亿纬控股及实际控制人刘金成和骆锦红增发近1.43亿股,发行价62.95元/股,募资90亿元。根据公告,本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投资“乘用车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HBF16GWh
2022年8月9日
其他

储能,新能源的又一主力军

装一架小风机,亦或是一块光伏板,来满足用电需求。当风势渐渐变大,风机吱吱呀呀地转起来,大概是当地小朋友们最欢乐的时候,这意味着他们又可以坐在电视前,心满意足地观看一集喜欢的动画片。然而,风的来去并没有规律可循,当无风时,家里的电器就会面临无电可用的窘境。为了平滑风力发电的不确定性,每家每户还会为风机配置一块大电池,当风力较强时,这块电池可以将多发的电储存起来,从而实现无风时的用电需求。当然,安装光伏的家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也会配备对应的电池,在白天储存电能,进而在夜晚放电。通过这样的组合,有无数农牧地区的家庭在夜晚享受到了光明,也有无数的小朋友度过了一个记忆深刻的童年。随着电网覆盖率的大幅提高,目前已经几乎没有家庭需要再考虑供电问题,家用风机/光伏+电池的组合本来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因为碳中和的到来,这种组合却正在成为全国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什么需要储能?我国拥有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电力系统,简单来说,这个系统主要由发电、输配电、用电三个部分组成。在发电侧,各类电站首先将电力出售给国家电网;在输配电侧,国家电网再将电力输送、配送给终端的各类用户。我国电力系统构成,资料来源:36氪整理电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无法被直接储存,也就是说,发出多少电,就要用掉多少电。从总量角度来看,发电量与用电量需保持一致;从瞬时角度来看,发电功率与用电功率需要保持动态平衡。作为发电侧与用电侧的中间人,国家电网一直承担着维护发电与用电平衡的重任。在以火力发电为主的时代,国家电网实施的种种调控手段还可以勉强满足电力的供需平衡。例如,可以通过电网调度将某个地区多发出的电力输送至缺电的地区;例如,可以对用电高峰与低谷时间段设置不同的电价来平抑需求;再不济,还可以在发电端,通过控制发电机组的功率来匹配不同时间段的用电需求,以满足调峰、调频的要求。也就是说,尽管用电需求是不稳定的,但火电站的电力供应却是稳定且可控的。国家电网可以在供给侧,把对电力供应的调节作为最终的调控手段,以匹配需求端的电力变化,进而维持电力的供需平衡。然而,在碳中和的浪潮下,不断提高的绿电占比,正在使电力的供应也逐渐失去控制。2021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约为11%左右。根据发改委预测,到2050年,仅光伏发电的占比就会达到约39%。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全国的电力结构都以光伏发电为主,由于各地气候条件的变化难以掌控,这导致光伏电站的出力(输出功率)本身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电网也就无法像控制火电机组那般,控制光伏发电的多寡以匹配当时的用电需求。另外,当夜幕来临,光伏电站停止发电时,全国又将会面临无电可用的困境。这时候,储能的出现就是自然且必然的。通过储能系统,可以在绿电发电高峰时,将电力“消化”并储存起来,同时在发电低谷时,释放电力以满足当时的用电需求。也就是说,储能系统实质上起到了在供给侧对绿电的稳定和调控作用。就像文章开头时提到的农户在安装风机或光伏时一定会配备电池,当整个国家的电力结构开始向绿电倾斜时,对储能系统的需求也日渐迫切。在光伏、风电等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与储能相关的国家政策也开始密集公布。从政策定位来看,目前我国的新型储能项目(如电池、氢储能等)尚在商业化初期,2025年将会实现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直到2030年实现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不难看出,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到全面市场化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储能目标规划
2022年8月9日
其他

工程机械巨头宣布进军锂电与储能!

图片来源:企查查企查查信息显示,8月2日,三一锂能有限公司(简称“三一锂能”)正式成立。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易小刚,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三一锂能的经营范围包括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制造;电池销售;蓄电池租赁;储能技术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企查查的信息显示,三一锂能共有11位股东,梁稳根之子梁在中为最终受益人,持有股份比例为33.6490%,梁稳根通过三一集团间接持股为28.287%,梁稳根是三一集团的董事长和创始人。三一集团是中国首家“破千亿”的工程机械企业,福布斯全球500强企业。秉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企业宗旨,三一集团将电动化作为核心战略之一,针对电芯、电驱桥技术、VCU集控平台、充换电站、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技术五大方向布局。2021年三一密集推出20款电动化产品,包括全球首款38吨级量产化电动大型挖掘机及首款SY215电动中型挖掘机产品,成为全球行业第一家全线覆盖电动小型挖掘机、电动中型挖掘机和电动大型挖掘机的企业。在氢能领域,三一目前已公告量产多款氢燃料电池自卸车,搅拌车及重卡牵引车车型,并在全国多地开展示范运营。截至目前,三一集团旗下共有三家上市企业,主营工程机械的三一重工(600031.SH)、主营煤矿机械的三一国际(00631.HK)以及主营风电业务的三一重能(688349.SH)。👇
2022年8月9日
其他

海泰新能(835985)成功登陆北交所

2022年8月8日,海泰新能(股票代码:835985)正式登陆北交所,公司初始发行股数为5,382.1948万股,每股发行价为9.05元/股。成功登陆北交所对海泰新能布局新能源领域有重要的里程碑式意义。海泰新能自2006年创办以来,十六年砥砺前行,成长为如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型能源企业,紧跟国潮崛起,彰显中国品牌的力量。作为光伏能源的践行者,海泰新能数十年来坚守匠心,专注新能源领域。涵盖光伏组件、光伏电站、光伏支架、储能、氢能五大事业板块,致力于系统化的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位列中国光伏企业十强,并以雄厚的实力获评彭博新能源财经TIER1一级组件制造商。作为新能源智造企业,现有河北唐山、山西朔州、越南三大生产基地。拥有海泰泰极、海泰泰合两大产品系列,以先进的光伏电池组件智能制造产线和检测仪器为基础,严格把关原材料品质,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其高功率、高可靠、高收益、低衰减、低热斑风险以及低隐裂风险优势。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深受海内外客户的青睐。海泰新能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重视企业自主研发工作,重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实验室。积极开展与科研机构和各大高校的联合研发,目前与清华大学高端院、西安交大、南开大学等研发机构和高校建立起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未来,海泰新能将进一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深耕新能源领域,以光伏为本,布局储能、氢能等领域,拓展企业新能源矩阵,充实企业产业链,在能源结构改革的使命下,肩负企业责任,倡导清洁能源,助力双碳目标快速高效达成。👇
2022年8月9日
其他

2022中国煤炭企业50强榜单

2022中国煤炭企业50强名2022中国煤炭产量千万吨以上榜单来
2022年8月9日
其他

比尔盖茨,投了一家光伏公司

Terabase通过卫星地图和无人机等方式集成地图数据,再依靠能源预测、成本估算等算法,仅需几分钟就能优化出最佳的发电厂布局矩阵。8月初,数字化与自动化光伏系统方案提供商Terabase宣布完成52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比尔盖茨领导的Breakthrough
2022年8月8日
其他

2022中国资产管理机构气候表现研究报告

导读气候危机正在展现出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还会引发金融市场震荡,造成突发性经济波动,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带来的挑战并抓住潜在的机遇已成为金融行业当下的重要工作。同时,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体量非常庞大,全球主要金融机构的决策引导和融资支持是当前绿色产业筹措资金、推动全社会低碳转型的重要杠杆。👇
2022年8月8日
其他

百万年薪挖人,又一科技巨头欲入局造车!

在宣称“不造车”的华为开始涉足新能源智能汽车赛道后,一样说“不造车”的联想也按捺不住了。近日,联想官方公开了一系列汽车业务岗位,开始涉足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在阿里、华为、百度、小米等众多科技厂商纷纷下场跨界“造车”后,联想的入局再次为汽车赛道添了一把火。根据联想在公开渠道的招聘信息,该公司正在招聘智能汽车研发人才,开放相关岗位十几个,“岗位包括自动驾驶工程总监、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负责人、高级硬件经理和软件经理、高级机械经理等,有的年薪高达百万元。在这则招聘中,联想称:“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与联想新IT架构不谋而合,联想的智能转型也必将为汽车行业赋能。联想研究院车计算实验室正在积极探索智能驾舱、自动驾驶、中央计算平台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另外,企查查App显示,近日,深圳来点酷的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配件零售、汽车新车销售、电动自行车销售等,根据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北京联想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这些信息都表明,联想已经开始向新造车赛道下手了。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联想此番招聘,“目的或在于强化车计算方面的研发实力”。目前,联想集团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也主要是围绕车联网、芯片等方面进行。事实上,今年4月的誓师大会上,杨元庆已经有所表示,将由联想研究院主导,围绕“端-边-云-网-智”新
2022年8月8日
其他

氢能对中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题组研究,零碳情景下,氢能、生物质、合成燃料在终端能源需求中的占比将达到30%-35%,其中氢能约占15%-20%。这意味着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各类新型清洁能源特别是氢能将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充分考量了各行业2030年之前的产能需求变化、可再生氢的技术和成本以及不同区域可再生资源禀赋等条件,对各行业可再生氢的消费量需求以及
2022年8月8日
其他

国际油价跌破90美元!

上周,国际油价创下自今年4月1日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国际油价已跌至今年2月初水平。此次下跌影响面包括地缘关系、供应格局以及多家油气巨头利益。能源需求变化,往往挂钩经济表现。东海证券研报显示,历史上高油价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而油价从底部向上的过程通常是经济增速最快的时期,契合“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经济周期走势。上周四,WTI原油价格跌至2月初以来的最低点,几乎回吐了俄乌冲突爆发后的所有涨幅。OILPRICE分析指出,下跌的原因是投资者担心西方国家陷入经济衰退时,石油需求将崩溃。过去几个月,炼油厂利润率一直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原油价格出乎意料的下跌,炼油厂不得不削减汽油产量以减少损失,转而生产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能源产品。有分析人士认为,油价暴跌超预期,美国或捏造数据以打击油价。截至发稿,布伦特原油报95.61美元/桶,涨1.24%;WTI原油报89.6470美元/桶,涨1.27%。从多家社会机构了解到,国际油价震荡下滑,原油变化率由正转负,下调预期笼罩市场。本轮下调将成为自2019年来首个“四连跌”,消费者出行成本继续下降。本计价周期以来,国际油价涨跌交错,但底部不断下移,近一周欧美原油期货净跌10%。WTI自2月10日以来首次收于每桶90美元以下。受此影响,原油变化率由正转负,并在负值内不断加深,调价由搁浅向下调转化。距离调价窗口开启仍有一个工作日,但本轮成品油零售限价大概率将迎来下调。按照当前调价幅度测算,国内92#汽油下调0.06元,95#汽油及0#柴油下调0.07元。本轮下调政策落实后,国内将迎来年内首次“四连跌”,同时也是自2019年来首个“四连跌”。按照当前幅度测算,“四连跌”后汽标准汽油累计下调1060元/吨,标准柴油累计下调1025元/吨,折合升价为92#汽油下调0.83元,95#汽油下调0.88元,消费者出行成本继续下降。👇
2022年8月8日
其他

全球矿业2022展望报告(32页)

的气候承诺,近3/4的矿业领袖(72%)预计,广泛的
2022年8月8日
其他

国润储能完成超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国润储能认为,全钒液流电池能对锂离子储能形成完美补充,尤其适合4-6小时等长时储能场景。近日储能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国润储能」完成了超5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麟阁创投领投,乾道基金、启迪之星创投、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英诺天使基金跟投.据悉,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全钒液流储能电池自动化产线建设、全氟离子膜产线扩张以及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国润储能成立于2020年6月,是一家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装备制造与液流电池、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核心隔膜材料生产的企业。两大核心产品为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产品和全氟离子膜.双碳背景之下,由光伏、风力新能源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但由于风光电天然存在不稳定性,难以直接大规模入网,因此需要相应储能产品协助入网,同时存储电力,待需要时再释放。目前,相应的储能产品主要用于风光电发电站、电网、5G通信基站,以及工商业用户企业等场景。👇
2022年8月8日
其他

碳中和有5大黄金赛道

在2022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天津峰会《碳中和:认识与实践》公共话题论坛上,各位企业家围绕“双碳”目标下,如何以符合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碳中和等内容进行深度探讨,力争在实践层面突破前沿技术、扩大低碳产品规模,释放市场活力。
2022年8月8日
其他

碳中和正从全球共识向全球行动推进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造成深远影响。通过碳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等环境问题并实现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并向全球行动推进。当前,世界能源工业正在经历“三场革命”——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新能源规模化革命和能源管理智慧化革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持续调整,新能源消费占比不断升高,形成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新格局。其中,石油工业正在经历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的跨越发展,我国非常规油气已取得战略性突破,保障了油气资源供给。世界各国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能源科技革命助推“三场革命”,为人类发展提供不竭新动力。一世界能源结构形成“四分天下”新格局2020
2022年8月7日
其他

美国再次盗运石油!

央视新闻客户端8月6日消息,当地时间8月5日晚,美国在叙利亚的非法驻军再次盗运叙利亚石油资源。美军使用包括油罐车、卡车等60辆车组成的车队,满载从叙利亚东北部省份偷盗的石油,通过叙利亚与伊拉克之间的非法过境点瓦里德运至伊拉克境内。此类偷盗行为频繁发生,本月2日,美军使用军事装甲车护送一个由31辆油罐车组成的车队,将其偷盗的叙利亚石油运往伊拉克。目前,美国仍然占领叙利亚东北部大片土地,控制了叙利亚90%的石油资源,通过支持当地反对派武装不断偷盗叙利亚石油、粮食等资源,严重加剧叙利亚人道主义灾难。👇
2022年8月7日
其他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行业研究

Part.1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一)光伏整体装机容量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球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约863GW,同比2020年增长近18.4%;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310GW,同比增长20.9%,全球占比近35.9%;并网装机容量达306GW,并网占比高达98.7%。2021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176GW,中国新增装机54.93GW(同比增长14%),其中并网装机约53GW,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中国分布式光伏并网装机容量累计达到107GW,约占全部光伏发电的三分之一;2021年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装机容量约29GW,占比55%,历史上首次突破50%。受政府支持政策导向,同时随着太阳能技术发展及应用、太阳能电池价格和安装成本下降等驱动因素,未来五年全球太阳能发电市场将继续增长。根据隆众咨询预测,2022-2026年全球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年均增速13.2%,至2026年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约1645GW。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编制的全球可再生能源路线图(REmapCase),预测到205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第一大电力来源,全球装机容量达到8519GW(占比约43%),风力发电将成为第二大电力来源(占比约30%)。图1
2022年8月7日
其他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保险应对

导读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持续影响着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并带来了严峻的风险挑战.我国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气候变化的影响整体表现为弊大于利,而进一步增暖促使气候风险加剧.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风险,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国保险行业聚焦极端气候事件及重点绿色产业,通过开拓和探索多种绿色保险产品为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从而推动气候变化保险应对创新发展.本文基于中国气候变化风险的态势及绿色保险服务的发展阶段,从极端气候灾害风险应对,重点区域防灾减灾示范技术,绿色低碳新技术赋能,绿色保险支撑等方面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2022年8月7日
其他

九曲黄河能源阵,入海新绿特高压

▋(图片来源: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2022年8月7日
其他

全球急报!北极都可以穿短袖了

有没有一种感觉,这几年冬天特冷,夏天特热……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会有哪些影响?就说极寒之地北极,
2022年8月7日
其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三)以人民为中心(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三)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六)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四、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倡议结束语前言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中国积极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为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展,分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和经验,增进国际社会了解,特发布本白皮书。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形成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以中国智慧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推进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中国为人类发展提供的新方案。坚持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但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触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二)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中国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绿色复苏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三)以人民为中心气候变化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不仅是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以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空间。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充分考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协同增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倒逼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国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协同推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道路。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尽管如此,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步。(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中国确定的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中国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由碳达峰实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言行一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覆盖面广、涉及领域众多。为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中国成立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30个相关部委为成员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均成立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4月,中国调整相关部门职能,由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负责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2021年,为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陆续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重要领域和重大工程。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8%”作为约束性指标。中国各省(区、市)均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分解落实机制。为确保规划目标落实,综合考虑各省(区、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生态环保等因素,中国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并对省级政府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各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等重要依据。省级政府对下一级行政区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也开展相应考核,确保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落地见效。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2015年,中国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经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2020年,中国宣布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举措: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相比2015年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时间更紧迫,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更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再增加五个百分点,增加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目标,森林蓄积量再增加15亿立方米,明确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制定并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顶层设计文件,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科技、财政、金融、价格、碳汇、能源转型、减污降碳协同等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加快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既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又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地球家园呵护好。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中国2015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门增加条款,为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和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提供法治基础。为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能协同、工作协同和机制协同,中国从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制度体系、试点示范、国际合作等方面,明确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中国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把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场标志性重大战役作为突破口和“牛鼻子”,制定作战计划和方案,细化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保障条件,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尊重自然,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中国主动作为,精准施策,科学有序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开展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试点工作。将自然保护地、未纳入自然保护地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的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提高固碳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积极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培育绿色市场。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布并持续修订产业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更有力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中国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钢铁、铁合金、焦化等13个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提高高耗能产品差别电价标准,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公布12批重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2018年至2020年连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督查检查,持续推动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中国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组织各地区全面梳理摸排“两高”项目,分类提出处置意见,开展“两高”项目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规建设运行的“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建立通报批评、用能预警、约谈问责等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优化调整能源结构。能源领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中国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确立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全面协调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开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积极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加强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煤电行业清洁高效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散煤综合治理,推进终端用能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促进能源资源高效配置。强化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为进一步强化节约能源和提升能效目标责任落实,中国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设定省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目标并进行监督考核。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转变发展理念。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发布煤炭、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13个行业共260项重点节能技术。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健全能效标识制度,发布15批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及相关实施细则。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强化节能法规标准约束,发布实施340多项国家节能标准,积极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已颁发节能产品认证证书近5万张,助力节能行业发展。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增效示范引领,35%左右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全部建成节约型机关,累计创建5114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实施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工业节能诊断行动、通用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及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等。加强需求侧管理,大力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创建及参考产品(技术)遴选工作,实现用电管理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深化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机制,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倒逼各省(区、市)下大力气盘活存量。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控制,先后组织开展了公路、工业、光伏、机场等用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严格依据标准审核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情况。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积极推动矿业绿色发展。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全面建立和实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最低指标和“领跑者”指标管理制度,发布360项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海洋资源用途管制,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积极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严格保护自然岸线。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中国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鼓励地方、行业、企业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展路径,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开展绿色低碳相关试点示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中国先后在10个省(市)和77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组织领导、配套政策、市场机制、统计体系、评价考核、协同示范和合作交流等方面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总体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三)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城乡建设和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落实相关举措,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化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目标管理,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加强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使用等措施积极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建设节能低碳城市和相关基础设施,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广绿色建筑,逐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公共建筑能效水平,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宜居村镇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引导农户建设节能农房,加快推进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和水路运输量。以“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提升铁路电气化水平,推广天然气车船,完善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鼓励靠港船舶和民航飞机停靠期间使用岸电。完善绿色交通制度和标准,发布相关标准体系、行动计划和方案,在节能减碳等方面发布了221项标准,积极推动绿色出行,已有100多个城市开展了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每年在全国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加快交通燃料替代和优化,推动交通排放标准与油品标准升级,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中国历来重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都明确了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政策措施。自2014年起对三氟甲烷(HFC-23)的处置给予财政补贴。截至2019年,共支付补贴约14.17亿元,累计削减6.53万吨HFC-23,相当于减排9.6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严格落实《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加大环保制冷剂的研发,积极推动制冷剂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企业加快转换为采用低全球增温潜势(GWP)制冷剂的空调生产线,加速淘汰氢氯氟碳化物(HCFCs)制冷剂,限控氢氟碳化物(HFCs)的使用。成立“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推进全产业链甲烷控排行动。中国接受《〈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阶段。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实施三北、长江等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东北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湿地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修复,京津风沙源治理,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城乡绿化,科学开展森林抚育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持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巩固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统筹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开展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京津冀周边和汾渭平原重点城市、黄河流域重点地区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在青藏高原、黄河、长江等7大重点区域布局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支持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出台社会资本参与整治修复的系列文件,努力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修复投入机制。中国提出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成功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碳市场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碳市场可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发现合理碳价,引导碳排放资源的优化配置。2011年10月,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个省、市启动。2013年起,7个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1年9月30日,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9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9.78亿元。试点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有效促进了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强化了社会各界低碳发展的意识。碳市场地方试点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制度体系是推进碳市场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推进完善碳交易市场,先后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2021年以来,陆续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三项管理规则,初步构建起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进程,夯实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规范全国碳市场运行和管理的各重点环节。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得到国内国际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1765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约8.01亿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调动全社会自觉参与碳减排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交易主体的社会责任和低碳发展需求,促进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低碳化,2012年,中国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截至2021年9月30日,自愿减排交易累计成交量超过3.3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逾29.51亿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已被用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配额清缴抵销或公益性注销,有效促进了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保护补偿。(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普遍较弱,比发达国家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把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努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水平。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为统筹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2013年,中国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了2014年至202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目标,制定实施基础设施、农业、水资源、海岸带和相关海域、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人体健康、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七大重点任务等。2020年,中国启动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着力加强统筹指导和沟通协调,强化气候变化影响观测评估,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开展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在城市地区,制定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开展海绵城市以及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气候韧性,通过城市组团式布局和绿廊、绿道、公园等城市绿化环境建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相关气候风险,提升国家交通网络对低温冰雪、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适应能力。在沿海地区,组织开展年度全国海平面变化监测、影响调查与评估,严格管控围填海,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提高沿海重点地区抵御气候变化风险能力。在其他重点生态地区,开展青藏高原、西北农牧交错带、西南石漠化地区、长江与黄河流域等生态脆弱地区气候适应与生态修复工作,协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进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在农业领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启动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提升农业减排固碳能力。大力研发推广防灾减灾增产、气候资源利用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和适应新技术,完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5000多项。在林业和草原领域,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造林绿化,优化造林模式,培育健康森林,全面提升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各类林地的保护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恢复和增强草原生态功能。在水资源领域,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在公众健康领域,组织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提升中国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能力。启动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开展气候敏感性疾病防控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应急保障。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调查和评估,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建立了全国范围内多种气象灾害长时间序列灾情数据库,完成国家级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平台建设。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发布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报告。发布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导气候变化背景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持续提升,重点加强强对流天气、冰川灾害、堰塞湖等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全国县(区)全覆盖。(六)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发挥绿色金融重要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转移转化。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提出涵盖气候变化及影响等5大类36个指标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报表制度,持续对统计报表进行整体更新与修订。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在已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基础上,提交两次国家信息通报和两次两年更新报告。推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印发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组织开展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绿色金融支持。中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先后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新疆等六省(区)九地设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功能,引导试验区加快经验复制推广。出台气候投融资综合配套政策,统筹推进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市场资金引导机制,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完善绿色债券配套政策,发布相关支持项目目录,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其中清洁能源贷款余额为3.2万亿元,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达8000亿元,位于世界第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科技创新在发现、揭示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中国先后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技术推广清单、绿色产业目录,全面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强化智库咨询支撑,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10余个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重大专项,积极推广温室气体削减和利用领域143项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牵头绿色技术研发项目,支持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建立综合性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新工艺和技术。成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创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CUS专委会等专门机构,持续推动CCUS领域技术进步、成果转化。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国内、胸怀世界,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以大国担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GDP比2005年增长超4倍,取得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巨大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历史性成就,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目标84.5%);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坚定不移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中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初步核算,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个百分点;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8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4.7%,其中,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8亿千瓦、2.5亿千瓦、3.7亿千瓦、2952万千瓦、4989万千瓦,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到2.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能耗强度显著降低。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初步核算,2011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7%。“十三五”期间,中国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量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占同时期全球节能量的一半左右。中国煤电机组供电煤耗持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20年底,中国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的煤电机组约9.5亿千瓦,节能改造规模超过8亿千瓦,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5.8克标煤/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超过27克标煤/千瓦时。据测算,供电能耗降低使2020年火电行业相比201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亿吨。2016年至2020年,中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发布强制性产品设备能效标准26项,实现年节电量490亿千瓦时。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化。为应对化石能源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严控煤炭消费,煤炭消费占比持续明显下降。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中国超额完成“十三五”煤炭去产能、淘汰煤电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4500万千瓦以上。截至2020年底,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已提升到6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削减散煤约5000万吨,据测算,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200万吨。能源发展有力支持脱贫攻坚。中国实施能源扶贫工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能源资源,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中国累计建成超过2600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成千上万座“阳光银行”遍布贫困农村地区,惠及约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形成了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中国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之中,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努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赋予新使命,带来新机遇。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5%,比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6.7个百分点。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1%。“十三五”期间,中国高耗能项目产能扩张得到有效控制,石化、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上限目标任务,全面取缔“地条钢”产能1亿多吨。据测算,截至2020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约22%。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约26%,废钢、废纸累计利用量分别达到约2.6亿吨、5490万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450万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1年6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603万辆。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居世界前列,新型储能产业链日趋完善,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为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2020年底,中国多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等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份额均位居全球第一,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场;光伏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及地区,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33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绿色节能建筑跨越式增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中国全面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充分释放建筑领域巨大的碳减排潜力。截至2020年底,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比例高达77%,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66亿平方米。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3%。“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提高,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14亿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85亿平方米。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达到6%。绿色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中国坚定不移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走出了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综合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江海直达运输、多式联运发展持续推进;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较2017年增长近两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较2010年增加了38.27亿吨,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超过23%。城市低碳交通系统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31个省(区、市)中有87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公交都市建设,43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十三五”期间城市公共交通累计完成客运量超4270亿人次,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稳步提高。(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中国坚持多措并举,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的固碳作用,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约1.08亿亩。“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抚育6.37亿亩。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森林植被碳储备量91.86亿吨,“地球之肺”发挥了重要的碳汇价值。“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65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1万平方公里,塞罕坝、库布齐等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绿色传奇;修复退化湿地46.74万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得到有效保护。(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践行绿色生活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前提,也正在成为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自觉行动。中国长期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积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包括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展开。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从“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四、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需要全球广泛参与、共同行动。中国呼吁国际社会紧急行动起来,全面加强团结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原则和框架,全面落实《巴黎协定》,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表明,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202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表明,人类活动已造成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两千年以来最暖的50年。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全球许多区域出现并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事件的概率和频率大大增加,高温热浪及干旱并发,极端海平面和强降水叠加造成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2021年,有的地区遭遇强降雨,并引发洪涝灾害,有的地区气温创下历史新高,有的地区森林火灾频发。全球变暖正在影响地球上每一个地区,其中许多变化不可逆转,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对全球粮食、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长期重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逐步站到了全球气候治理舞台的中央。领导人气候外交增强全球气候治理凝聚力。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阐释中国的全球气候治理主张,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达成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作出历史性贡献。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亲自交存中国批准《巴黎协定》的法律文书,推动《巴黎协定》快速生效,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决心。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重大不确定性时,习近平主席多次表明中方坚定支持《巴黎协定》的态度,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表明了中国全力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意志,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减排、非化石能源发展、森林蓄积量提升等一系列新目标。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国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按照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驱动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了《巴黎协定》等重要成果文件的达成。中国推动发起建立了“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和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积极协调“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立场,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团结、捍卫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金砖国家会议等框架下气候议题磋商谈判,调动发挥多渠道协同效应,推动多边进程持续向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秉持“授人以渔”理念,积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2011年以来,中国累计安排约12亿元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5个国家签署40份合作文件,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和照明设备、新能源汽车、环境监测设备、清洁炉灶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同时为近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约20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携手各方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倡议加强在落实《巴黎协定》等方面的务实合作。2021年,中国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呼吁各国应根据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结合各自国情采取气候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成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倡议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产物,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加以统筹,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整体规划,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多边主义。国际上的事要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要由各国共同掌握。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要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协调规范各国关系,反对恃强凌弱,规则一旦确定,就要有效遵循,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这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要充分考虑各国国情和能力,坚持各尽所能、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制度安排,不搞“一刀切”。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多作表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坚持合作共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国际社会应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征程中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人类。坚持言出必行。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行动。各方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实施,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要积极推动各国落实已经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目标转化为落实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行动,避免把提出目标变成空喊口号。结束语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既关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关系到各国人民福祉。面对新征程,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降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将重信守诺,继续坚定不移坚持多边主义,与各方一道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全面平衡有效持续实施,脚踏实地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
2022年8月7日
其他

国家能源局召开三季度新闻发布会: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日前,国家能源局召开三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就上半年能源形势等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社会关切的热点话题。会上,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表示,今年上半年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增加供应能力,有力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能源供需总体平衡。具体来看,能源运行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能源消费短期下行后回升态势明显上半年,能源消费出现短期波动。一季度能源消费延续了去年增长态势,但3月下旬以后能源消费开始下行。4、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煤炭和天然气消费连续两月同比下降,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转正至4.7%,煤炭和天然气消费降幅收窄。从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看,用能回升势头明显,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于5月、6月由负转正。6月份,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用电量同比增速较4月分别提高11.4个、11.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用电量同比降幅较4月收窄5.8个百分点。二是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持续提升能源行业全力以赴增加能源生产供应,并组织能源进口。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1-6月,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0%、4.9%。持续推进煤矿先进产能建设和释放,今年以来增加煤矿产能7890万吨,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1.0%。煤电企业克服困难,全力保障电力供应,今年以来未出现拉闸限电。截至6月底,全国统调电厂电煤库存1.7亿吨,同比增长51.7%,可用天数达29天,保持较高水平。进口原油、天然气分别达到2.5亿吨、744亿立方米,进口规模总体保持稳定,进口煤炭1.15亿吨。在增强化石能源保障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83%,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0.3%、7.8%、13.5%。三是能源领域有效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抓紧推动实施一批能源项目,核准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等3个项目6台核电机组;投产10台水电和抽水蓄能机组;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第二批基地项目清单也已经印发;加大协调力度推进“三交九直”特高压工程前期工作,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产,张北—胜利特高压交流工程已具备核准条件;中俄东线南段安平—泰安段提前贯通。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1-6月全国新增130万台充电桩,是去年同期的3.8倍。统筹推进加氢网络建设,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今年上半年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5.9%。此外,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刘涛在回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能源形势和较大的国内能源保供压力,国家能源局紧紧抓住电煤保供核心任务,全力以赴做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取得了产量显著提高、库存大幅提升,价格总体平稳且明显低于国际水平的良好效果。一是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21.94亿吨,同比增长11%,存煤处于历史同期高位,北方四港库存煤同比增长31%;二是煤炭价格总体平稳,秦皇岛7月5500大卡动力煤年度长协价格719元/吨,较年初下降6元/吨,比长协煤最高限价770元/吨低51元/吨,稳住了电煤供应的基本盘。燃煤电厂综合到厂价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减轻了电厂经营压力,为稳物价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为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兑现,近日国家能源局已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工作,督促煤炭企业提高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兑现率,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提高电煤稳定供应水平。(本文刊登于2022年8月4日《中国矿业报》第1版)👇
2022年8月6日
其他

碳中和六大误区及实现路径

近日,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在深圳“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做“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的专题演讲。当前对碳中和的六大误区刘科院士指出,当前业内对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有限,存在几个误区:误区一: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因此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事实上,每年有8760小时,而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各地不同,平均在170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太阳能大概在1/5
2022年8月6日
其他

2030年燃料电池未来发展方向

燃料电池发展至今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有测算预估到2035年,整个氢能产业链将带来5万亿的市场容量。产业链包含了上游的制、运、储,中游的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下游的交通运输、电源等。2020年国家颁布了“以奖代补”新扶持政策,将全国划分为5个城市示范群-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每个城市群最高可获得18.7亿元的补贴。通过2018年的“燃料电池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与2020年“以奖代补”政策对比发现,新政策在补贴的侧重点-从下游主机厂转向上游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企业、补贴的直接获得对象-从主机厂转向牵头城市主导、直接受益对象-不仅是主机厂,地方政策还可以直接补贴到零部件和材料企业等都有较大的变化。“以奖代补”新政策有助于加快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环节的国产化进程。得益于新政策的实施,部分企业也正在将总部向五大城市群进行分流,其中以广东城市群中的牵头城市佛山最为明显。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燃料电池零部件厂商达到了350个,对比2020年新增80个。一、燃料电池的现状1.1、
2022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