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学: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

张西平 理论周刊
2024-09-16

点击“理论周刊”关注我们

中国学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以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绝大多数是由各国的汉学家所翻译和出版的。特别是近年来各国汉学家参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在推动中国知识与文化在全球传播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政府对他们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自设立以来已有200多位汉学家获奖,这也说明了各国汉学家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上所作出的贡献。

无论是传教士汉学还是19世纪的西方中国学都具有双重性

当然,熟悉世界中国学史的人都知道,无论西方中国学还是日本的东洋学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尤其在19世纪随着西方强国开始主导文化话语权后,世界中国学的发展自然也受到影响。以语言学为例,西方汉学家以西方形态学作为评判汉语的标准,认为汉语是“最低级”的语言,甚至推论汉语是“原始语言”。这样的论断在19世纪西方中国学研究中大量存在。就此而言,爱德华·萨义德对西方中国学的批判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若由此就完全否认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则走向了另一极端。这是学术上的偏执。客观来看,无论是传教士汉学还是19世纪的西方中国学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其在知识论上推进了世界对中国文明与知识的认识,取得了很多学术成就,如伯希和的敦煌学研究;另一方面,在知识的叙述和立场上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世界中国学的成果必须从全球视角下的文化互动加以理解,必须从中外文化交流、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加以认识。

中国学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但其研究方法与学术观念会受其所在国家的学术传统和思想的影响,欧美和日本中国学有着各自的学术传统和师承。因此,熟悉世界中国学的历史与传统,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汉学家的思想与学术体系是我们展开与世界各国中国学研究互动的基本功。同时,展开批评的中国学,从学术角度与汉学家们展开学术性批评和讨论是可取的学术方法。那种认为域外中国学研究不可相信,应该让中国学回到中国,甚至认为只有中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才是正确的、域外的中国学研究都不入正道的看法,既不了解世界中国学的发展历史,也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域外中国学的研究进展与成果的关注与借鉴。这种看法从知识上不理解域外的中国学本质上是一门“外国的学问”、世界中国学的本质是文明互鉴。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域外中国学成果,与世界各国汉学家进行对话,才能推动世界中国学的发展,应该看到中国知识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向外传播的主渠道是各国的汉学家,传播中的“误读”是文化交流的正常情况,这些只能在对话中,在学术的讨论与批评中,来推进中国知识向世界的传播。我们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突破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从学术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源、中华文明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中国学术界和海外汉学家共同的使命

的确,中国的复兴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完全超出西方百年来对现代化理论的解释,世界各国的汉学家在理解中国时面临着相当大的困惑与困难。从总体来看,世界各国专业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发展尚未跟上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速度。中国的复兴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和文明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要说国外的中国学研究,就是国内学术界也正处在学术与思想的巨大转型之中,也正在从理论上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中国学界有义务向世界各国汉学家介绍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帮助汉学家在理论上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整体性、连续性、创造性、和平性和包容性,中国作为文明国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作出的贡献。通过介绍中国文明互鉴的历史与理论,助力汉学家突破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从学术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源、中华文明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国内学术机构和学术界通过自身的理论创新,为汉学家在理解中国时面临的巨大困惑与困难提供新的思想和理论参考系统。如果我们自身的理论创造跟不上,那很难发挥中国学术界对域外中国学研究的影响。

只有互动与交流中才能真正显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与当代性

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来看,世界中国学的研究能够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成就,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格局。对待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我们应始终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态度。

同时,中国学术界也的确需要同世界各国中国学研究者进行交流互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旨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中国学研究是体现全球文明倡议精神的重要实践,我们期待中国学术界与世界各国汉学家进行互动,形成真正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学术成果,从世界的角度解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从理论上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伟大的创造。

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界就与西方和日本中国学界有着良好的互动;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1978—2018年,国内学术界共出版了2691部研究域外中国学的学术著作。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加大了对中国的研究力度,从而推动了世界各国的中文热兴起和中国学研究的发展。近期沙特阿拉伯将中文教学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不少国家的东亚系开始设立中国语言文化专业。从1978年以来中国学术界翻译了9259种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著作,这也说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也在逐步发展。

如何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看待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如何有效地通过与各国汉学家的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中国学术研究,彰显中国学术的世界性意义,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世界中国学的存在表明关于中国的知识与学问已经是一门世界性学问。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的历史与轨迹,熟知世界各国中国学研究的特点与成就,揭示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学术之必需,只有在与世界各国汉学家的对话、互动与交流中才能真正显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与当代性。

今日之中国已经是“世界之中国”,今日中国之学问已经是“世界性学问”,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需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显示出自己文化与学术的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之进程已经不可阻挡。中国之学问通过世界中国学向世界表明,中华文明在世界现代化的历程中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新的魅力,一个崭新的东方国家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主编、教授)

理论周刊(ID:lilunzhouka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欣欣子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理论周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推荐阅读 -


1、理论荐读|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

2、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优势

3、中国大幅度社会流动的潜力真的消耗殆尽了吗?

4、杨胜群谈如何编好“党书”

5、王利明:对公序良俗还应当有更为明确的价值指引

6、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难题如何破解?

- 理论1点点 热门视频推荐 -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理论周刊视频号,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llzk123@126.com


推荐给大家,请戳在看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理论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