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MF月度报告发布,聚焦亟待预期修复和改革重启的中国宏观经济

宏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3-06-02



本文字数:6839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5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3年5月)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亟待预期修复和改革重启的中国宏观经济”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及行业专家刘元春、毛振华、张平、陆挺、陈洪斌、刘瑞明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瑞明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宏观经济稳步复苏,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激活


二、传统动力疲软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结构性失衡


三、重启改革修复预期,加速经济全面复苏


一、宏观经济稳步复苏,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激活


过去三年里,面临巨大的疫情冲击,中国政府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的基础上,筑起防疫的长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今年初,党中央在充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做出了全面放开的果断决定。当前,复苏经济成为了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面对复杂严峻的情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都开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系列国家政策都得到了落实,经济也逐渐开始复苏。然而,在复苏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传统动力疲弱的紧迫问题,制约了复苏的步伐。


1、国内宏观经济平稳复苏,但复苏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下行压力依然明显


1-4月,国民经济稳步复苏。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修复,全国固投累计同比增长4.7%;社零消费增长18.4%,比上个月加快7.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49%。在看到各项指标持续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上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4月,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同比增长8.9%,但出口和进口的表现存在分化。


1)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修复,但修复速度有待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4月,全国固投累计金额达到1.47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4.7%。与历史数据相比,该增速仍然不是很高。


2)工企增加值扩张,但企业效益不高



1-4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达到3.6%。工业规模复苏加速,但企业的投资效益并不高。1-3月,投资收益累计同比下降8.6%,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21.4%,说明企业还没有达到总体盈利的状态。企业如果没有获得利润,就没有进一步投资的能力和动力,这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失业率整体稳定,但青年就业问题还很严重



4月,整体失业率进一步降低至5.2%,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16-24岁人口失业率持续攀升,达到了20.4%。这表明,解决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4)消费大幅提高,但不可忽视低基数效应的贡献



4月,社零消费总额达到3491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4%。但这种增长更多是受到了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以及报复性消费效应的影响。长期来看,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恢复。


5)贸易总量回暖,进出口分化




4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相比于年初的负增长有所回暖,但增长速度依然处于低位。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进出口额同比增速呈现出持续下行的趋势,给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特别是4月出口和进口金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8.5%和-7.9%,呈现出分化的状态。一方面,出口保持着较为良好的状况,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进口较弱,反映出国内需求不足和市场活力不足的问题


总体来看,近期中国经济呈现出稳步复苏的态势,但仍然面临着长期性压力。这种长期性压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传统经济增长动力下行过快,而新动能尚未全面激活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激发新的增长动力,从而支撑经济长期高质量增长。


2、市场主体预期不稳,投资和消费动力不足,导致增长动力疲软


近年来,我们持续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投资和消费受到了较大的下行压力,整体经济增长必然会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


4月,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22万亿元,同比增长30.49%;居民贷款减少2411亿元;各类信心指数均呈现出下行的态势,尤其是PMI、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经营指数都处于荣枯线附近甚至低于荣枯线水平,这表明市场信心不稳。M2同比增速达到12.4%,处于近几年的高位,但增长效果并不明显,表明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正在减弱。


1)固投虽有所修复,但国民两类主体分化严重



1-4月,全国固投累计同比增长4.7%,但民间固投累计同比增长仅为0.4%,表明投资增长主要来源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从1-3月的数据来看,国企固投累计同比增长19.2%,而私企固投同比下滑5.6%,呈现出分化的状态。




目前,PMI指数略低于荣枯线,反映出国内市场信心仍未恢复,亟待提升。导致这个现象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盈利指数和景气指数没有得到有效修复在利润没有得到保证的情形下,企业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从而无法带动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近几个月,企业景气指数和盈利指数一直处于波动式的下行状态,表明企业经营环境同样亟待修复。



房地产是传统投资动力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房地产经历了较大波折。尽管最近几个月里,房地产市场有所恢复,但仍处在历史低位,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如从前。一方面,我们希望房地产价格比较稳定,甚至能够逐渐下行,让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房子;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房地产投资,这就引发了长期内的两难问题。


2)社融整体不及预期,居民贷款缩量




4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1.22万亿元,同比增长30.49%,相较2021年同期减少了约0.64%万亿元。贷款方面,企事业单位贷款表现比较强势,新增贷款6839亿元,比2022年同期高出18.24%;居民贷款缩量,减少2411亿元,表现出居民信心不足,需求疲软的态势。


3)市场预期不稳,各类信心指数负增长



4月,PMI指数下降至49.2,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表明生产者信心有所下降;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4.9,同样有待提振。


4)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衰退,CPI-PPI双双走低



货币政策是刺激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货币政策的效率可能在不断降低。这表明市场预期不稳,动力不足。4月,M2同比增速达到12.4%的相对高位,并且连续4个月超过12%;而CPI仅为0.1%,PPI为-3.6%,说明大量货币在金融系统里“空转”,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二、传统动力疲软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结构性失衡


1、投资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结构失衡,叠加外部不确定性,产生放大效应


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在具体落地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游要素市场主体和下游实体经济主体之间存在非对称竞争,从而导致利润分化


当前,在上游要素市场,进入壁垒非常高,而下游实体经济是高度竞争的,由此会产生非对称竞争。这种非对称竞争将导致利润分化:下游实体经济的利润非常稀薄,而上游利润非常丰厚。一旦上游占据了一定有利的市场地位,就相当于获得了一种隐性税收的能力,下游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导致利润转移到上游市场,由此形成了利润的分化。这可能会导致下游实体经济的需求疲软、投资动力不足,给实体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在这种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由于货币追逐利润,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一些产品价格猛涨,例如,在过去几年出现的房地产和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因此,当前问题的核心在于结构失衡。若不能有效缓解结构性失衡,短期的宏观调控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会产生非意图后果


1)工业部门扩张内部结构化分化明显



经济是一个循环体系:投资带动就业,就业产生收入,进而带动消费,消费又能进一步拉动投资。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快速扩大,但国有和私营企业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利于居民收入的提升。


2)经济修复对居民收入有待加强


土地财政的变化,一方面是支撑土地红利基础要素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有调整。更重要的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要有根本性的调整。简单地通过土地财政来推动经济,难以支撑高质量的发展。



个人所得税累计同比增速为负,说明投资的拉动效应没有传导到个人收入上,经济的整体循环可能会有迟滞。


3)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预期


最近几年,全球经济震荡,政治局势不稳定,我国的外部环境依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中美及其他地区间的地缘政治风险不可忽视。


2、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使得传统动力陷入低迷


1)房价高企不下



当前,我国房价高压不下,不利于提振消费需求。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在2022年达到24.35,同比增长1.87%,并且依然在不断扩大,这将会威胁到经济增长。研究表明,过高的房价不仅会影响消费,也会影响制造业投资和创新,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目前亟需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合理调节来恢复其他经济增长动力。


2)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收入差距有所波动,但相较世界整体依然处于高位,这是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3)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支出太高



另一个抑制消费的因素是过高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生存性支出,比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若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人们就会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消费支出,从而抑制经济的长期增长。


3、内部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实现相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政府投资的积极性


在转型期,地方政府的多任务职能开始显现,任务之间的替代性可能会制约政府的增长积极性。尤其是在过去三年中,政府积累了高昂的债务,变得极其脆弱。因此,优化政府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快速复苏和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1)地方政府债务累积速度有所放缓,但仍处高位



截至2023年3月,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4.53%。债务的进一步累积使得地方政府投资动力和能力不足。


2)受债市、房市的影响,城投投资能力降低


企业主体、居民消费主体和政府主体都处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状态,经济增长提升的空间亟需扩展。


三、重启改革修复预期,加速经济全面复苏


短期内出台一些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修复和解决长期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长期问题,在解决短期问题时甚至有可能会衍生出非意图后果。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复苏的前提是要坚持长期改革,尤其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短期:出台清单式支持措施,提振市场信心


短期内,市场主体呈现出预期不稳、动力不足、信心不足的状态。因此,有必要通过出台“实体经济N条”等清单式措施,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明确市场方向和信心,从而使得市场能够形成一致预期。尤其是要通过明确的改革计划表、改革路线图和改革截止时点等方式,坚决破解有违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性障碍,让民众看到加大改革的决心和能力。此外,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


2、中长期:建立稳定、精准的宏观调控机制,提升政策效能


中长期内,宏观调控机制非常重要。在整体预期不稳、动力不足的背景下,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力逐步下降,甚至可能会引发非意图后果。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策的稳定性和精准性。尤其是要强调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急转弯”和“大起大落”,因为它们会干扰市场主体的预期。政策也要更精准,尤其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提振民营经济投资的积极性,推动国民经济复苏。


3、长期:全面重启改革,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增长障碍,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地方政府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使地方政府处于激励相容的状态,从而激发其发展的动力。此外,要调整完善税收制度,通过稳步推进房产税等方式,在化解房地产压力、财政不可持续性的同时,激发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要素市场改革意见,这个意见非常重要。如果能出台一些具体的举措,使意见中的条款不断落地,就能够实现上下游的联动改革。在上游改革激发上游市场活力的同时,带动下游市场活力,从而大幅提升整体经济动力。


传统的生存性物品,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更多地依赖政府的支出。但政府支出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政府资金的有限性;二是在传统激励机制下,政府动力的有限性。教育、医疗、养老都是长期的,与现有的以GDP为核心的短期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匹配,导致这些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因此,应引入多元供应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化解这部分产品的供应压力降低老百姓的生存性支出,在增大供给的同时释放消费空间。在引入这些市场主体时,应相对放松准入门槛,同时加强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


论坛第二单元,结合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各位专家围绕“当前宏观经济态势、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等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指出,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分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供给和需求的分化。从供给端来看,第三产业修复相对较好,而制造业修复较慢。在投资领域,基建投资修复较快,而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修复较慢。稳房价的核心不是降房价,而是防止房地产价格快速回落,甚至扭转居民对于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行的预期


要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需求不足,居民不敢消费等,出台短期的、有力度的应对政策,完全依赖长期政策难以解决当前的问题长期改变和提升劳动力报酬是非常漫长且痛苦的过程,但短期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发放消费券等。


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张平认为,从4月的数据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长环比一季度会有降低,但上半年同比增速依然会达到6%-7%。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青年失业率较高,导致消费乘数较小;企业利润走低,加上PPI走弱,导致投资乘数较小;全球经济收缩导致我国出口产能过剩,商品回到国内市场,从而压制物价上涨;政府负债累累,导致其支出乘数也较小;实际利率走高,物价下降,对实体经济打击巨大。


复苏需要依靠就业,其核心是以市场化的改革调整服务业管制,扩大服务业就业,让高知识人才在服务业领域中发展,实现产业的知识密集型升级。此外,应调整福利支出政策,让国家多承担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支出,缓解地方财政和企业支出压力。最后,要降低贷款利率,改善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而美国经济正在衰退,并且这种衰退可能会加速。贸易方面,发达经济体对我国的出口贡献逐渐降低,我国出口的主要支撑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消费方面,社零增速不错,但要考虑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扣除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后,CPI-PPI的变化其实不大;过高的定期存款利率导致在社融、贷款、M2创新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仍然出现下降。


青年是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对于发展经济至关重要。现代高端制造业能够解决的就业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更多地依靠服务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政策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居民的净收入。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将是不平坦的。本轮复苏与之前相比,存在三方面的差别:1)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复苏进程不同步,全球性的经济增速下降导致我国外需走弱;2)当前我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恶劣,抑制了整体经济复苏的势头;3)房地产复苏势头较弱,行业面临的复苏阻力巨大。二季度经济增速环比一季度会有明显下行,政策会维持比较宽松的状态,不太可能调整收紧


政策建议:1)坚持对外开放,通过简化过境流程等方式,扩大对外交流,缓解当前紧张的地缘政治局面,吸引更多FDI;2)在房地产方面,降低不必要的管制,让土地的供应和人口流入更好地匹配起来;3)提振市场信心,让大家对未来有所期待。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认为,在本轮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状况,以及经济主体在资产负债表修复过程中,各种预期的变化情况。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全面复苏,但由于结构性分化,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没有全面展开从企业端来看,国有企业一季度利润达到1万多亿,同比增长12.4%,而中小企业利润反而出现了负增长;从居民端来看,拉动消费增长的关键人群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并且青年人的失业率持续上扬,这将会抑制消费复苏;从政府端来看,一些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在债务等条件的约束下,税收负增长,而非税收收入持续正增长,导致积极的财政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阅读

张平: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根本性途径


陈洪斌:借鉴长沙经验推动经济复苏


陆挺:复苏之路更加崎岖,提振信心仍是关键


李三希等:从数字经济发展视角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与路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