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倾城:群氓时代,法官何去何从?|智合·头条

倾城
2024-09-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智合法律新媒体 Author 倾城


作者 | 倾城

来源 | 智合法律新媒体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智合立场

司改仍在高歌猛进,舆论场里的司法已乱象丛生。改革的话题翻来炒去,早有些累觉不爱了,原本存在感模糊的中国法官群体,却越来越成为舆情聚集的中心,一些层出不穷的小概率事故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常常瞬息间便刷爆朋友圈,旋即被催化成坊间沸腾的热新闻,这,或许是许多人所始料未及的。

作为代理人的法学教授以正义之名在学术期刊向三级法院法官愤然发难,作为案件当事人的律师以维权之名反诬法官打人,作为当事人家属的领导干部撕破脸皮纠缠威胁法官,作为败诉方的当事人挥刀捅向为他做判后答疑的法官… …这些细究起来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但令法官们瞠目结舌的是,在社交网络上,在新闻评论框里,除了利益相关者闪现其中,更多的竟是四面八方键盘侠们的狂欢。而那些来自法官群体的微弱声音,却如风中烛火摇曳不定,或湮没无痕,或黯然噤声。

在经历那场教授与法官在社交网络的短兵相接之后,我陷入了沉默。这个社会中原本最应该表现出冷静和理性的两个群体,在面对问题时尚且“忙于站队少问是非”,又遑论其他?当几乎每一次争论都堕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体制困境时,漫天横飞的口沫,更多是各说各话互黑互戕。当“然并卵”几乎成为每一篇文章的后缀时,那一条条刷屏的朋友圈转发背后,是挥之不去的脊背生凉与唾面自干。

在群起而装逼的社交网络,我希望表现得更像个正常人。但在这族群撕裂、群氓乱舞的舆论场里,你又如何能苛求大家始终保持足够的淡定?虽然,那些激情尚在的年轻法官们奋起发声,无非是不忿于群体形象被恶意扭曲,忧心于深陷泥沼的法治前景,但当“拜送子观音”式的所谓法律意识大行其道时,再多的释法明理和愤懑委屈,不过是法官们孤独的抱团取暖,或许,还有部分法律人的唇亡齿寒。

时至今日,司法积弱早成常态,社会成见已根深蒂固,面对加诸于身的污水,面对一些人以高士的姿势挟民粹呼啸网络,拿烈士的标准要求法官,法官们拍案而起的发声显得有些无济于事,顶多成为一些无恶意的闲人们的谈资,又或一些以名渔利者藉以出头露脸的靶子。更何况,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也气短于猪队友,但更心虚于神组织。克莱·舍基说,“要靠体制解决问题,而体制则在拖延问题”。

司法理念颠来倒去的这些年里,法官这一职业已被悄然异化,与其说还在守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莫若说早已被推至承接转型期社会风险的风口前沿。究其实,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区分为分配正义、交换正义和矫正正义,司法只管后者,却受制于前者。作为一种政治设计,司法只是最表层的制度,作为一种公权力,司法更是最弱势的权力。将司改推举为政体改革的所谓先头兵,将法院异化为破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和出气筒,实则是混淆视听的围魏救赵之策。但这些浅显的道理,谁说大家都不明白呢?

凯尔泰斯在《船夫日记》里说:生存即屈从。当破鼓万人捶的暴戾声音充斥舆论场,意味着法官群体正在失去与这个社会平等交流、有效沟通的平台和土壤,而我们从来没有过所谓“判决之外,法官无言”的底气,只有“判决之后,法官答疑”的沤气。前路遥迢,后无援兵,弹簧绷得太紧,终会有砉然断裂的时候。前几日,何帆发表文章《断弦犹可续,心去最难留》呼吁改革要与时间赛跑,却落个“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或许正是这种舆论生态最真实的注脚……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在后台留下你的声音,或者在本文下方留下你的评论,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你。

____________________

责编 | Wendy

编辑 | Angie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参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倾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