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漸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喜歡就點 - 誰最中國 2024年10月02日 15:01

文字丨誰最中國

封图丨微博@咬金-

首图丨微博@咬金-
连着两个节日,假期不算少,过节的气氛却好像淡了许多。

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大多数人未能和家人共度「婵娟」,到了国庆假期,本是赏秋的好时节,可景色优美之处,人群总是拥挤。与其看人,不如欣赏街边无处不在的秋色。

仅有的仪式感,最多是和朋友小聚,在月下斟一壶酒,畅叙幽情。
曾经,古人视节日为生活的「出口」。如今我们却不再像他们那样,在「花朝节」为百花庆生,不在「寒衣节」为故人捎几件衣物,不在「观莲节」相聚饮酒、作诗,也不在「人日」,为自己的存在欢庆。
这些正在消失传统节日,或关乎自然、或关乎传统、或关乎祖先、或关乎人的存在本身。
如今,我们似乎正在见证他们的消失。


中国人和土地,是一段浪漫的日久生情。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自然之中。总有一些时刻,先民坐在田埂旁,不自觉地留意到了星月的变化、四季的流转,甚至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的枯荣。
相伴岁岁年年,孕育出了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有了科学的历法。每个被记录下的关键节点,都关乎着百姓的生活。

于是先民们往往会在此时举行盛大的庆典,祈求平安、喜乐。慢慢地,一些仪式在全国流行,成了大家共同庆贺的节日。

它们既饱含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又体现了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精神。像「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冬至」,是节气,亦是节日。中秋,亦源于我们对月亮的崇拜。

可惜社会和科技如洪水猛兽般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和自然的相处模式。
太多、太散碎的娱乐方式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建起了物理和精神世界的「牢笼」,把我们阻隔在自然之外。
原本亲密的关系渐淡,为之欢庆的节日,也化为历史的尘埃,被时代的疾风吹散

例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花朝节」也叫「花神节」

旧时江南一带,这日会为「百花贺寿」,家家祭拜花神。尤其是闺中的女孩,剪五色彩笺,取红绳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烧香,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

天气渐暖的北方,迎春花、梅花、杏花、桃花、玉兰初开,人们会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制作花糕、放花神灯。初春「踏青」,不亦乐乎。
又如源于宋代的「观莲节」,是庆贺荷花的生日。

在水乡泽国的江南,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画家、诗人便会聚集一处,赏荷、饮酒、吟诗。谁能采下最鲜嫩的荷叶做酒杯,在席中便最为风雅。

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庆祝方式,大家一早就用纸做好了灯船,里面放上蜡烛,点亮后置于水面,任水波助其飘远,祈求好运。

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染荷香。

如今,我们已无法想象古人为花庆生的浪漫,甚至清明、重阳时节,也不再遵循旧时踏青、登高、赏菊等亲近自然的传统。

这些节日或习俗的消失,见证着中国人自然意识和直觉的流去。

当我们不再留意月的圆缺、花的败谢,或许对遗憾便少了一层理解。不去踏青、赏花、观景,对美的认识,可能也有残缺。不体悟万物的自然流转,距离真实、生动的生活,恐怕也将渐行渐远……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唯祀于戎”

战争和祭祀,自古便是立国之本。尤其是后者,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一部分是自然崇拜,为生命之本。另一部分是祖先崇拜,为人类之本

不少传统节日都和祭祀相关,以谢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恩德,并祈求庇护、保佑。古人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命脉,就藏在祭祀的仪式感,和对先人的想念中

时至今日,每到清明、中元和重阳,我们还会祭拜故去的亲人。将哀思化成一团火焰,希望从里面看到亲人的影子。

图丨@影像视觉杨

不过就算是中国的文化根基,如今也有了些许松动。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又称「祭祖节」「秋祭」。此时天气已凉,周朝天子要穿冬日的衣袍,昭告天下:凛冬已至,人间冬安。民间也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

后来,古人可能觉得逝去的人也需要添些衣物吧,于是各地有了焚化寿衣的习俗,「寒衣节」有了祭祖的深意。

可惜时过境迁,最能代表古人视死如生精神的节日,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一些北方小乡村,还留存着这段记忆。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的「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造出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天是人类的生日。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一种头饰)的习俗,唐代之后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那老百姓一年都会平安、顺利。

曾经,我们如此关心自身的存在,尊重人性和生命本身。

可惜如今不少人对「人日」已无从知晓。就算有些地区还有庆贺的传统,刚好赶上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恐怕大多数人还要浪费在复工的路上。

除此之外,祭拜土地公的「尾牙节」、郊外游春的「上巳节」都已经不复存在。千百年来,节日中欢庆的人群,如烟花般闪耀,又像漫长历史中目不可及的尘埃。

它们消失后,生活如旧,甚至少了些「麻烦」。

可每到长假,少了圆满的月亮、祈求福佑的仪式和满目的风景,总觉得心里空缺了一部分。似是回忆,又似掬不住的秋水,眼见她一路东流。

这时,有种感知涌入脑海,当我们不再被生活的细微之处触动,不只是欠缺了仪式感,或许是主动或者被动地沉溺于手机和游戏带来的片刻欢愉。不再好奇自然的变化,不再探寻落叶究竟被吹向何方,甚至不再追问我们究竟从何而来。

时间长了,自然与过去便和我们断了联系。

过去几千年,先民孕育出的天地信仰祖先信仰,是西方无法想象的文化精华。我们从中萃取出了大量东方思想和艺术经典。

因此,中国人总能自我疗愈伤痛。文明的火种,也不间断地传承至今。

可惜如今我们似乎渐渐丢失着文明的灵魂,空洞的节日和无聊的假期生活,似乎是精神世界彻底土崩瓦解前的一小处崩坏。

好在,中华文化自有乾坤。

即使不少传统节日已不复存在,只要心中有山水、眼中有万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为一切欢庆,找回生活中的仪式感和蕴藏其中的精神和信仰

青山依旧在,只待有心人。

十一假期,您打算怎么度过,准备了哪些仪式感呢?欢迎留言与谁最中国聊聊~



文字丨老九‍‍‍‍

- 特别鸣谢摄影师 -

微博@影像视觉杨@咬金-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进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誰最中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